别松上人

千峰趺坐处,而我一相寻。

了了解人意,空空入道心。

触扉知虎脊,震榻是龙吟。

相失名山去,尘缘愧我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别松上人》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高僧松上人的离别场景,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首联“千峰趺坐处,而我一相寻”,以“千峰”象征众多的修行者或高僧,而“我”则代表了寻求智慧与解脱的个体,表达了在众多高僧中寻找心灵归宿的渴望。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我”的渺小与“千峰”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个人在追求精神世界时的孤独感和探索精神。

颔联“了了解人意,空空入道心”,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句“了了解人意”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理解与敬仰,后句“空空入道心”则暗示了通过内心的空灵与宁静,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两句诗体现了对佛法深入理解后的内心体验,以及追求精神自由与解脱的决心。

颈联“触扉知虎脊,震榻是龙吟”,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与高僧交流时的深刻感受。触碰门扉仿佛感受到老虎的脊背,象征着与高僧对话时的震撼与敬畏;震颤的床榻如同龙的吟唱,表达了内心的激荡与共鸣。这两句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与高僧交流的强烈情感,也寓意着佛法的深邃与力量。

尾联“相失名山去,尘缘愧我深”,表达了与高僧分别后的感慨。离开名山意味着与高僧的离别,同时也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自责。这里的“尘缘”指世俗的牵绊与烦恼,“愧我深”则表达了对未能彻底摆脱世俗束缚的自我反省。整首诗在离别之际,流露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深沉思考。

综上所述,《别松上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池阳写望

池阳山水窟,石城郁崇隆。

滨江惯戎马,下潮多艨艟。

九派作过客,飞破吴云空。

东入缅逊国,西上披雄风。

我昔倦过之,浪卷无遗踪。

冰霜积弥抱,寒暑感郁中。

复此枉浦棹,迟理高斋桐。

九子想费隐,陵阳羡窦冲。

服食未能遂,名理安可穷。

弋人祖薮泽,焉测冥飞鸿。

形式: 古风

池阳杜牧祠(其二)

风光秋浦占江南,小队行春驻锦骖。

祇惜数年贤刺史,却留馀种媚朱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

秋浦怀李白

为爱池鱼美,停车又几时。

如何我行处,每见尔题诗。

花发清溪馆,苔荒苦竹祠。

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怀顾文子

纵酒酣嬉日,分明拟向禽。

半因行路苦,一阻爱山心。

以我营巢拙,怜君入世深。

惟将小山桂,珍护待重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