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其六)

似有通消息,情深不可胪。

读书叫警策,呵镜取糊涂。

阎没前持橐,梁鸿后捧炉。

坐煎忠孝士,声出变头须。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名为《叹(其六)》,是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诗中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对忠孝之士遭遇困境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首句“似有通消息”,以“通消息”比喻忠孝之士虽身处逆境,但内心仍保持着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仿佛与天地间正直之气相通。接下来的“情深不可胪”,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内心的深情厚意,这份情感深厚到难以言表,暗示了他们的坚持与牺牲。

“读书叫警策,呵镜取糊涂”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赞扬读书人通过学习获得警醒与智慧,另一方面讽刺那些自以为聪明实则糊涂的人。这里暗含了对忠孝之士在复杂世事中的清醒认识与坚守原则的赞美。

“阎没前持橐,梁鸿后捧炉”引用了历史典故,分别指代了古代两位忠臣义士:前有汉代的杨震(持橐),后有东汉的梁鸿(捧炉)。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赞扬了杨震的清廉刚正,也表达了对梁鸿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忠孝之士在现实中的处境,如同前贤一样,可能面临不公与艰难。

“坐煎忠孝士,声出变头须”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揭示了忠孝之士在社会中的处境。这里的“坐煎”形象地描绘了忠孝之士因坚守道义而遭受的煎熬,而“声出变头须”则表达了他们因遭遇不公而发出的悲愤之声,甚至可能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外貌特征,如白发苍苍或胡须脱落,以此来象征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忠孝之士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批判。

收录诗词(282)

倪元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涂德公太学以疏救予友石斋廷杖遣戍便道访予山中临别感赋(其一)

才接云虹气,吾旗已竖降。

一浮锄水宅,共倚叫山窗。

蒋筑能无径,潘才信若江。

不须邀月上,君面有银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涂德公太学以疏救予友石斋廷杖遣戍便道访予山中临别感赋(其二)

赖有昌明气,一开混沌天。

不曾知棒痛,岂可咎霆严。

亦以王回义,愈知邹浩贤。

须眉吾亦好,输尔独千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朱成国心翼晋爵

熙朝多盛事,最著是良谋。

方叔推元老,新田咏壮犹。

萧侯加剑履,召虎拜圭卣。

一时班绝席,百尺看巍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寿何非鸣母丘太孺人

郑媛轻白锷,陶母删青鬟。

致义须眉上,竞功诗礼间。

人传韦氏学,仙在麻姑山。

不食监河鲊,冰心自驻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