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祝融峰观日出

星月凋零万象昏,谁能先我见朝暾。

东南已得乾坤正,蛮貊方知夜旦分。

但觉沧溟浮佛屋,却忘衡岳近天阍。

迢迢下憩山腰寺,人世烟云尚吐吞。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星辰月亮暗淡,万物笼罩在昏暗中,谁能比我更早看到朝阳。
东南方向已经掌握了天地的正道,遥远的蛮荒之地也懂得了昼夜的区别。
只觉得大海之上有佛寺漂浮,忘记了衡山近在咫尺接近天宫。
我在遥远的山腰寺庙稍作休息,人间的烟云还在不断变幻。

注释

星月:星辰和月亮。
凋零:暗淡、消失。
万象:万物。
昏:昏暗。
谁能:谁能。
先我:比我早。
见:看见。
朝暾:朝阳。
东南:东南方位。
乾坤:天地。
正:正确、正道。
蛮貊:偏远地区的人。
夜旦分:昼夜之分。
但觉:只觉得。
沧溟:大海。
浮佛屋:漂浮的佛寺。
衡岳:衡山。
天阍:天宫的入口。
迢迢:遥远。
下憩:停留。
山腰寺:山腰上的寺庙。
人世:人间。
烟云:云雾。
吐吞:吞吐、变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傅良在祝融峰上观赏日出的壮观景象。首句“星月凋零万象昏”以夜晚星空的暗淡和月光的消逝,烘托出黎明前的沉寂与昏暗。诗人以“谁能先我见朝暾”表达对能亲历这一时刻的自豪和期待。

接下来,“东南已得乾坤正”暗示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天地间开始呈现出新的秩序,而“蛮貊方知夜旦分”则强调了日出对于偏远地区人们划分日夜的重要意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寓含了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和对光明的向往。

“但觉沧溟浮佛屋”描绘了海面仿佛承载着佛寺的幻象,象征着日出带来的神圣感,而“却忘衡岳近天阍”则以衡山之高,比喻自己接近天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崇高境界。

最后两句“迢迢下憩山腰寺,人世烟云尚吐吞”,诗人将视线从天空收回到人间,山腰寺庙成为歇息之地,人间的烟云变幻,象征着世事的无常。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人间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15)

陈傅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短歌送吕子约丞郡天台

露荷不肯附绿涨,石榴自欲当朱明。

我无一物与君别,持此荐以双玉瓶。

榴花结子荷成的,定亦扁舟去为客。

良集偏于吾辈悭,新功或向他山得。

我歌虽短声苦长,君不能饮酒满觞。

申公何在丽泽死,又送冥鸿谋稻粱。

形式: 古风

落叶一首别诸友客新昌

落叶一二数,遥夜忽已午。

百年能几何,望道犹未睹。

清扬得邂逅,简易从险阻。

明朝买扁舟,万议付风雨。

新诗话别恨,为我谢酸楚。

苍苍岁后竹,白首见肺腑。

要有不别时,尸居一环堵。

形式: 古风

赋芙蕖简诸友

我欲待明月,相从弄芙蕖。

月郭一再满,我行竟徐徐。

诛茅困黄埃,开卷疲蠹鱼。

缠缚二事间,红披绿萧疏。

秋风白发生,抚事增欷歔。

美人隔云山,芙蓉并吾庐。

近者不得见,逾远还何如。

花无三月长,人寿千岁馀。

相期不朽事,勿与草木俱。

君上钟鼎铭,我作山泽癯。

形式: 古风

简王道父

瞻彼万仞岩,亭亭上烟霞。

其下寒渊水,清不容鱼虾。

闵予生好修,而居东海涯。

顾见泥中藏,日食百万家。

浮名太累人,未语众已哗。

为海不为渊,何道以自瑕。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