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二首(其一)

镜中色相类吾深,吾面终难镜里寻。

明月印空空受月,是他空月本无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以镜为引子,探讨了自我认知与镜像之间的关系,以及镜像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诗人通过“镜中色相类吾深”一句,描绘了镜像与真实的相似性,暗示镜像虽能反映出外在的特征,却难以触及内在的本质。接着,“吾面终难镜里寻”表达了寻找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的困难,镜像只能映照外貌,而无法揭示心灵的深度。

后两句“明月印空空受月,是他空月本无心”,以明月映照空中的景象为喻,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题。明月在空中留下自己的影子,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所在。同样,镜中的影像也只是表象,而非真正的自我。这里的“空月”象征着虚幻的表象,而“本无心”则强调了这种表象并无内在的意志或本质。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的深度和复杂性,以及如何超越表面现象,探寻内在的真实。

收录诗词(50)

密璹(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对镜二首(其二)

明明非浅亦非深,何事痴人泥影寻。

照见大千真法体,不关形相不关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夏晚登楼

登楼晚暑复相攻,快意清风忽此逢。

云似碧山天似水,霁波平浸两三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华亭

世尊遗法本忘言,教外别传意已圆。

只履携将葱岭去,不妨来上月明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同裕之再过会善有怀希颜

寺元魏离宫,十日来凡两。

前与髯卿偕,斋奠少林往。

其时巳薄暮,诸胜不暇访。

今同魏诸孙,再到风烟上。

寺僧导升殿,雄深肃瞻仰。

柱础门限砧,追琢成大壮。

不见磨琢痕,莹滑明滉朗。

摩挲三叹息,后世无此匠。

晚登西南亭,碧玉对千丈。

如王官天柱,如太华仙掌。

留宿赞公房,秀色梦馀想。

夜静耿不眠,泉溜琴筑响。

惜髯今不来,联诗共清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