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望九华山二首(其一)

当年一上化城峰,十日高眠雷雨中。

霁色晓开千嶂雪,涛声夜渡九江风。

此时隔水看图画,几岁缘云住桂丛?

却负洞仙蓬海约,玉函丹诀在崆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化城峰上所见的壮丽景象。首句“当年一上化城峰”,点明了地点和时间,暗示了诗人曾在此地留下深刻印象。接着,“十日高眠雷雨中”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狂野,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霁色晓开千嶂雪,涛声夜渡九江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清晨的宁静与夜晚的动态巧妙结合,千嶂之雪与涛声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九华山的多姿多彩和变幻莫测。这里,“霁色”、“千嶂雪”、“涛声”、“九江风”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山川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时隔水看图画,几岁缘云住桂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隔水”与“缘云”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心境,又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最后,“却负洞仙蓬海约,玉函丹诀在崆峒。”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约定的遗憾,以及对道家修炼之道的向往。这里的“洞仙”、“蓬海”、“玉函丹诀”等词汇,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诗人对精神世界和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九华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深沉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江上望九华山二首(其二)

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

几朵芙蓉开碧落,九天屏嶂列旌麾。

高同华岳应天忝,名亚匡庐却稍卑。

信是谪仙还具眼,九华题后竟难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观九华龙潭

飞流三百丈,澒洞秘灵湫。

峡坼开雷斧,天虚下月钩。

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

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庐山东林寺次韵

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

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

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又次邵二泉韵(其一)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

手持苍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蓉开。

坐俯西岩窥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