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哭所知(其二)》是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哀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首联“子作巴猿哭,长音塞雁闻”,以巴猿的哀鸣和雁群的长鸣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仿佛连远方的雁群都能感受到这份哀伤。巴猿的啼哭声凄厉,而雁群的长鸣则显得更加深远,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悲伤氛围。
颔联“异乡谁料理,行路致殷勤”,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逝者在异乡无人照料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生者在旅途中的关怀与思念。这两句既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生活状态的关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颈联“白日累臣罪,黄沙志士坟”,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正义之士遭受不公待遇的残酷事实。白日象征光明与公正,却成了被压迫者的罪名;黄沙象征荒凉与冷漠,却埋葬了志士的理想与热血。这一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正义的呼唤。
尾联“泥涂无限泪,沈痛一呼君”,诗人以“泥涂”形容社会环境的污浊与艰难,无数的眼泪凝聚着无尽的痛苦与哀思。最后的“一呼君”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正义的呼唤,希望有人能听到这沉痛的呼声,共同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努力。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哀思与社会批判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