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

跪奉新书笏在腰,谈王正欲伴耕樵。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我恭敬地手持新书,笏板插在腰间,正与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交谈,仿佛准备一同去务农砍柴。
晋阳的事务并非只关乎一家,我在宣政殿处理政务,就像五月朝会一样忙碌。
我一生忧虑国事,如今无论出身何处,都希望能早日退休,享受清闲。
年轻人的活力令人敬畏,我已经老了,当初对他们的评价可能有误,就像用刀笔评判尧这样的贤君。

注释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手板,用以记事或显示身份。
耕樵:指农夫的劳作,这里象征平凡的生活。
一门事:指家族或个人的私事。
五月朝:古代五月朝会,表示繁忙的政务活动。
联出处:指作者一生的经历和出处。
归休:退休,回家休息。
刀笔:古代官府文案,引申为评判、评价。
尧:传说中的贤明君主,这里用来比喻优秀的年轻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携带新书和笔墨,与朋友谈论农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与世事保持距离的心情。

“跪奉新书笏在腰”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文学的尊重,以及随身携带书籍以备参考的习惯。“谈王正欲伴耕樵”则是表达了想要参与农业劳动,与自然亲近的情感。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两句,诗人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并非他所关心的事,而是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在五月的早晨得到实施。这反映了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一生的忧虑和困顿能够有所解脱,并希望能早日退隐,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

最后,“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两句,则是诗人自嘲年华已逝,才思不再,而“后生”指代比自己年轻的人,他们的才学令人敬佩。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信,即使年事已高,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批判眼光仍旧不可小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既有远大抱负,又不忘关照世俗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柏石图诗,并叙

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

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

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

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

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

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

画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

当年落笔意,正欲讥韩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谢宋汉杰惠李承晏墨

老松烧尽结轻花,妙法来从北李家。

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鬒发堕寒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次韵许冲元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栘中老监本虚名,懒作燕山万里行。

坐看飞鸿迎使节,归来骏马换倾城。

高才本不缘勋阀,馀力还思治蜀兵。

西望雪山烽火尽,不妨樽酒寄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