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画黄知命骑驴图

长安城头乌夜栖,长安道上行人稀。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

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

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

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

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

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

君不学长安游侠誇年少,臂鹰挟弹章台道。

君不能提携长剑取灵武,指挥猛士驱貔虎。

胡为脚踏梁宋尘,终日飘飘无定所。

武陵桃源春欲暮,白水青山起烟雾。

竹杖芒鞋归去来,头巾任挂三花树。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长安城头乌夜栖”,以乌鸦归巢的形象,营造出夜晚长安城的宁静氛围,暗含着诗人对繁华背后孤独与寂寞的感慨。接着,“长安道上行人稀”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空旷与冷清,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两句,通过描绘天空由阴转晴,明月洒下清辉的景象,不仅渲染了画面的美感,也寄托了诗人对纯净、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则将视线聚焦于一位独自骑驴的旅人,他独特的装扮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其行踪与心境的好奇。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通过对比,表现了这位旅人的独立思考与追求,他仰望明月,似乎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而非沉溺于酒醉之中。这种精神状态与古代隐士或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相呼应。

接下来,“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描绘了城市中的热闹场景,与前文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复杂性。而“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那些看似平凡却内心深邃之人的敬仰,他们如同商山四皓一般,虽不显山露水,却拥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与品格。

最后,“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赞美了画家李伯时的技艺高超,他的作品仿佛能激发灵感,如同长风般激荡人心。而“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则通过描述画家创作时的状态,展现了艺术创作中对理想与现实的超越,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还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多重主题的探讨,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时代风貌的独特洞察。

收录诗词(14)

邢居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陈履常

十年客京洛,衣袂多黄尘。

所交尽才彦,唯子情相亲。

会合能几日,欢乐何遽央。

春风东北来,飘我西南翔。

骊驹已在门,白日行且晚。

停觞不能饮,将去更复返。

把腕捋髭须,悲啼类儿女。

人生非鹿豕,安得常群聚。

朝别河上梁,暮涉关山道。

匹马逐飞蓬,离恨如春草。

去去日已远,行行泪横臆。

昨日同袍友,今朝异乡客。

来时城南陌,始见梅花白。

回首汉江头,黄梅已堪摘。

杖策登高城,极目迥千里。

落日下青山,但见白云起。

远望岂当归,长歌涕如雨。

归心如明月,幽梦过颍汝。

抱膝长相思,故人安可见。

忽枉数行书,彷佛如对面。

纷纭辇毂下,冠盖争驰逐。

吹嘘多贤豪,肯复念幽独。

空斋听夜雨,深竹闻子规。

此情不可道,此心君讵知。

形式: 古风

秋风三叠寄秦少游(其一)

秋风夕起兮白露为霜,草木憔悴兮窃独悲此众芳。

明月皎皎兮照空房,昼日苦短兮夜未央。

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从之兮路渺茫。

登山无车兮涉水无航,愿言思子兮使我心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风三叠寄秦少游(其二)

秋风淅淅兮云冥冥,鸱枭昼号兮蟋蟀夜鸣。

岁月徂迈兮忽如流星,少壮几时兮老冉冉其相仍。

展转反侧兮从夜达明,怅独处此兮谁适为情。

长歌激烈兮涕泣交零,愿言思子兮使我心怦。

形式: 古风

秋风三叠寄秦少游(其三)

秋风浩荡兮天宇高,群山逶迤兮溪谷寂寥。

登高望远兮不自聊,驾言适野兮谁与游遨。

空原无人兮四顾萧条,猿狖与伍兮麋鹿为曹。

浮云千里兮归路遥,愿言思子兮使我心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