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重山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描绘了一幅春日微雪、寒气犹存、接近清明时节的景象。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微雪疏疏下凤城”描绘了京城初春时节,雪花轻柔地飘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今年寒较甚、近清明”点明了时令特点,暗示着春寒料峭,与传统意义上清明前后气温逐渐回暖的规律形成对比。
“小桃花落扑帘旌。东风峭,偏倚柳青青。”几句中,诗人通过桃花的凋零和东风的寒冷,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变换。桃花的凋谢不仅象征着春天的流逝,也暗含着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偏倚柳青青”则以柳树的生机勃勃反衬出冬去春来的自然循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雨过澹霞生,摊书贪一晌、小窗晴。”描绘了雨后天晴,淡淡的晚霞映照在窗外,诗人沉浸于阅读之中,享受着短暂的宁静时光。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追求。
最后,“鸟啼频劝曳筇行。花如旧,头白去年人。”通过鸟鸣声的频繁,以及对“花如旧”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花朵依旧美丽,但岁月却在人的头上留下了痕迹,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逆。这不仅是对个人老去的哀叹,也是对世间万物更迭不息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