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贤

羲之之墨池,渊明之醉石。

人生嗜好亦天然,岂顾书淫与酒癖。

一时声价动宇宙,千古林泉记踪迹。

书固吾不能,酒亦久不吃。

支筇葱翠畔,鉴影泓澄侧。

萧然欣会间,颇类师也辟。

所慕不靳能,舍此山南宅。

形式: 古风

翻译

王羲之的墨池,陶渊明的醉石。
人的爱好本自然,书法沉迷或酒瘾何足论。
他的名声一时震动天地,千百年来,他的足迹在山水间流传。
书法我虽不能,饮酒也已许久未尝。
手拄竹杖在翠绿边,照影于清澈湖畔。
在这宁静的聚会中,我感到与老师一样的心境。
我向往的并非能力的限制,而是舍弃了这山南的房子。

注释

羲之:王羲之。
墨池:王羲之练字的地方。
渊明:陶渊明。
醉石:陶渊明醉酒的地方。
嗜好:爱好。
天然:自然。
书淫:书法沉迷。
酒癖:酒瘾。
声价:名声。
动宇宙:震动天地。
林泉:山水。
踪迹:足迹。
能:能力。
筇:竹杖。
葱翠:翠绿。
鉴影:照影。
泓澄:清澈。
萧然:宁静。
师也辟:像老师一样。
慕:向往。
靳:吝惜。
山南宅:山南的房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开篇两句“羲之之墨池,渊明之醉石”即设定了一个高洁与醉心于自然之境界的意象。"人生嗜好亦天然"表达了对自然本能的肯定,而"岂顾书淫与酒癖"则是在反思个人嗜好是否应超越物欲的束缚。诗中“一时声价动宇宙,千古林泉记踪迹”显示了作者对于名利和历史遗迹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了对长存不朽事物的追求。

然而,在“书固吾不能,酒亦久不吃”之后,诗人转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支筇葱翠畔,鉴影泓澄侧"中的景象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环境,而“萧然欣会间,颇类师也辟”则是在寻找一种与古人相似的精神境界。结尾处,“所慕不靳能,舍此山南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愿意为之放弃现有的安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和个人嗜好的反思,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哲学。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儿归行

儿归儿不归,朝为子母欢,暮为禽鸟飞。

故居不得返,深林安可依。

此身寂寞已如此,我母在家应忆子。

子今岂不思其亲,空有旧心无旧身。

儿归儿不归,春已暮,朝多风,夕多雨。

山虽有泉陇有黍,儿寒有谁诉,儿饥与谁语。

万物卵翼皆相随,儿今不得儿子母。

儿归儿不归,年年三月种麻时。

此声烦且悲,闻昔一母生两儿。

于已所生独爱之,麻生指作还家期。

惟憎者来爱者去,物理反覆不可知。

天公岂欲故如此,善恶报敏如埙篪。

至今哀怨留空山,长为鉴戒子母间。

岂独行客愁心颜,儿归摧痛伤心肝。

形式: 古风

入关山

轻舆兀兀乘朝晖,渐入山径行逶迤。

昨日喜与山相见,今日得与山相随。

山中老翁迎我笑,借问久矣来何迟。

答云王都富且乐,四方车马皆奔驰。

我虽疏慵亦勉强,天恩得邑方南归。

山林朝市不同调,公虽高简宜无讥。

老翁闻语更欢意,为我煮水烧松枝。

山家十钱得升酒,劝我引觞聊沃饥。

为翁一奏白雪曲,翁亦为我歌紫芝。

此声淡泊极有味,往往世俗无人知。

山中之乐有如此,嗟我舍此将焉之。

形式: 古风

入局马上

愁云惨惨增寒威,冰铓砭骨裘不支。

鸣驺南北困道路,扰扰人趋入省时。

京师久旱尘土恶,喜有小雨沾须眉。

跨鞍便起江湖兴,波明别浦柳半垂。

卧听篷声睡正稳,放船不问归来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三舍人题名于后省皆赋诗因寄呈刘贡父

西垣寂寞今已久,三贤文章凤池手。

朝来不复恋山中,后至傥谁居客右。

华堂刻石映今古,秀句连章动星斗。

鸰原棣萼俱相望,龙吟虎啸生辉光。

就中贡父我故乡,况有小阮争翱翔,翩翩亦试中书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