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黄溍所作的《连雨杂书五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以连绵不断的雨水为背景,抒发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感慨。
首句“昔慕栗里翁,颇复志耕耘”,诗人追忆往昔,羡慕古代隐士栗里翁,不仅心怀耕读之志,更渴望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巧妙地将自己与古代隐士相比较,表达了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接着,“偶入翰墨场,把笔学为文”两句,诗人自述偶然涉足文人雅士的圈子,开始尝试写作。这不仅是对自己生活轨迹的一次转折,也反映了文人对于知识与艺术追求的普遍性。
“偃蹇独何成,喧啾浪云云”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现状的反思。偃蹇,意为困顿、不得志;喧啾,形容热闹、嘈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文坛上的努力与成就似乎与内心追求的隐逸生活背道而驰,感到一种虚幻与空洞。
最后,“念彼荷蓑子,穷年愧其勤”一句,诗人将目光转向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尤其是穿着蓑衣的农夫,他们一年到头辛勤耕耘,不辞辛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农夫们默默付出的敬佩与自省,意识到自己在文人世界中的忙碌与追求,或许并未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反而可能远离了最初的初心和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代隐士的生活与现代文人的境遇,以及对农夫辛勤劳动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考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