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词描绘了一位对道家学说抱有深厚兴趣,追求长生不老之人的命运。开篇“学道慕长生,将留不死名”表达了主人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追求,渴望在死后留下不朽的名声。然而,“奄随朝露变,愁见夜台成”两句转折,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主人公最终如同朝露般消逝,只能在夜晚的墓穴中安息。
接下来,“关令收遗草,园公罢采荣”描述了主人公离世后,其身边的人们如何处理他的遗物和生前的爱好。关令(可能指管理墓地的官员)收集着遗稿,而园公(可能指负责料理墓园的人员)停止了采摘墓园中的花卉,暗示着主人公的离去对周围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犹言尸解去,临穴觉棺轻”则以一种超脱的视角,表达了对主人公离世的理解与接受。尸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意为肉体化为尘土,灵魂得以解脱。主人公似乎在临终之际体验到了这种超脱,因此在面对墓穴时,感觉自己的棺材变得轻盈,仿佛灵魂已经飞升,摆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
整首挽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叙述,展现了对生命、死亡以及追求长生不老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