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昊天嗟嗟兮,何今其盲。昼不见日兮,吾无以为光。
夜不见月兮,吾无以为明。
昊天嗟嗟兮,吾无日月之照临,将与鬼怪而争行。
长跪兮扶桑,稽首兮东皇,愿将日兮出东方。
有日兮自有月,太阴兮自随太阳。
这首诗名为《悲幽操》,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以“昊天嗟嗟兮”开篇,表达了对天地间光明与黑暗的感慨。诗人感叹在昼间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亮,因此感到无所依凭,仿佛置身于鬼怪之中。他长跪于扶桑(传说中的东方神木),向东方的主宰东皇行礼,祈求太阳的出现。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日月之照临”象征着光明与指引,而“鬼怪而争行”则暗示了黑暗与混乱。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黑暗世界的不满。最后,他坚信即使没有人为的光明,自然界的日月也会按照它们的规律运行,太阳终将升起,带来光明。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光明的强烈向往。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为母刲股,母啖而甘,母则不苦。
母啖不甘,儿将以肉为脯。儿肉幸鲜,儿心则腐。
一死可救母兮,儿身以之。一脔之肉,儿安忍辞。
为我殓王,送之北邙。誓将从汝,不惜新丧。
王魂已归土,同穴终何补。
利刃怀满身,欲切奴为脯。
奴血何淋漓,痛楚莫予侮。
自刭以报王,黄泉相鼓舞。
夫为王,妃是我。皎如霜,身可裸。
何必衣与裳,礼义为包裹。
天留一缕丝,以为绝命资。
徒劳强暴守,蝉蜕不曾知。
入水不肯沉,骂奴犹未毕。
身轻乘文鱼,三跃江中出。
佳人一赫怒,波涛为羡溢。
髐箭虽纷纷,难损芝兰质。
去为湘妃娣,魂烈知无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