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重午于潜李氏作

我来于潜县,知有老聃族。

王气歇唐家,孙支散幽谷。

居然多仕版,壁列登科录。

生儿皆可爱,大小芝兰馥。

大者初试归,两眼如明烛。

小者才读书,应对机锋速。

他乡客重午,菖蒲随饮俗。

老去卧家山,如梦开诗牍。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来自安徽的潜山县,知道这里有个古老的聃姓家族。
唐代的王气已消退,孙氏分支分散在幽深山谷中。
家族中出仕的人不少,墙上挂着科举及第的名录。
每个孩子都惹人喜爱,无论大小都像芝兰般芬芳。
大的孩子初次考试归来,眼神明亮如炬。
年幼的孩子已经开始读书,应答问题机智敏捷。
端午节时,异乡客也遵循习俗喝菖蒲酒。
年老时,我隐居在家山,仿佛在梦中打开诗卷。

注释

我:代词,指诗人自己。
于潜县:地名,安徽省潜山县。
老聃族:指老子(聃)的后裔。
王气:古代帝王的气象,此处指唐朝的影响力。
孙支:指唐朝孙氏的分支。
仕版:仕途,做官的机会。
登科录:科举及第的名单。
芝兰馥:比喻子孙贤良,有美德。
初试:首次参加考试。
两眼如明烛:形容眼神明亮,洞察力强。
应对机锋速:反应敏捷,能迅速应对问题。
重午:端午节。
菖蒲:一种草药,端午节有饮菖蒲酒的传统。
老去:年老。
诗牍:诗卷,古代写诗的纸张。

鉴赏

这首宋诗《壬戌重午于潜李氏作》是陈藻所作,描绘了诗人到访于潜县的所见所感。首句“我来于潜县”开门见山,点明行踪。接着,“知有老聃族”暗示当地有老子后裔的渊源,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气息。

“王气歇唐家,孙支散幽谷”暗指唐朝盛世已过,李氏家族分支分散在偏远的山谷中,流露出一种历史变迁和家族衰落的感慨。接下来,诗人笔触转向当地的仕宦氛围,“居然多仕版,壁列登科录”,显示出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仍有读书人追求功名,墙上挂着进士名录,显示出浓厚的书香门第气息。

“生儿皆可爱,大小芝兰馥”赞美当地人家的孩子们聪明伶俐,如同芝兰般芬芳,富有教育和人才辈出的意味。后两句“大者初试归,两眼如明烛”形象地描绘了大孩子们初次考试归来,眼神明亮,充满希望,而“小者才读书,应对机锋速”则展现了小孩子们读书聪明,反应敏捷。

最后,诗人以端午节为背景,“他乡客重午,菖蒲随饮俗”描绘了异乡人在端午节习俗中品饮菖蒲酒的情景,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老去卧家山,如梦开诗牍”则表达了诗人年迈时闲居山野,仿佛在梦境中翻开诗书,享受着宁静的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于潜县的风土人情和家族文化,展现了宋代乡村生活的风貌,以及诗人对知识传承和人才成长的赞赏。

收录诗词(326)

陈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丘子中生日

名卿先达陈君举,年将三十登州补。

袖中有启谢主文,为缘场屋新推许。

斯翁自小学雕虫,性情朴直浮谁语。

旗铃绝不到门庭,却有儿郎能战取。

高名前日挂县庠,引此寿觞来献父。

莫嫌小胜未当论,知是叙封初步武。

形式: 排律

丘叔乔八十

乐欲永千年,愁难禁一夕。

大家于此且贪生,八十孩儿题向额。

今朝门下庆相符,坐有绣衣为上客。

况乎二弟古稀馀,左酬右劝皆精力。

阿婆才小三五秋,卜婚日者神无敌。

灯火鳌山弧矢晨,姓名往往登仙籍。

借问人间见几多,答云造化悭斯席。

形式: 古风

东林春晚作

团栾四面山,我住一山里。

相距能几何,开方祗百里。

日月出东西,星辰运终始。

云霞千万状,烟雨无穷美。

谁云天体大,仰看全于此。

穷儒治生计,富盛谁与拟。

新晴麻麦秀,拥戴峰峦起。

牡丹芍药歇,春意浓未已。

野花悉力开,白者真珠比。

蔷薇及宝相,争斗何绮靡。

藩篱成障幕,村墟化城市。

世上岂寂寥,俯仰昧斯旨。

芙蕖开欲来,黄菊日可指。

寒梅即艮卦,为魁向年底。

循环无了日,物物从头理。

康宁不相放,卧病尔为尔。

形式: 古风

贺刘叔猷为用甫纳妇

生平小我一全干,十五字问扬雄难。

纳币孟冬犹丱角,记得迎长方祀冠。

倒指新春五十七,先春女嫁男婚毕。

采真园里东风回,主公无事花添色。

少贫嗟我老更贫,尘累何时是了人。

况且郎君赋语神,使我见儿祗欲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