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三)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翻译

在玉女峰前轻轻唱起歌谣
烟雾缭绕中的发髻在清波中摇曳

注释

玉女峰:一座美丽的山峰,可能象征着仙女或圣洁之地。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
烟鬟雾髻:形容女子如烟雾般的秀发。
清波:清澈的水面。
游人去后:当游客离去之后。
枫林夜:夜晚的枫树林,可能营造出宁静或孤独的氛围。
月满空山:明亮的月光照亮寂静的山峦。
可奈何:无可奈何,表达一种寂寥或失落的情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第三首。诗人以玉女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玉女峰前一棹歌",开篇即点出地点和活动,形象地展现了船夫在玉女峰前轻声歌唱的情景,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烟鬟雾髻动清波",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峰峦比喻为女子的秀发,随着江水的波动,仿佛在轻轻摇曳,增添了山水的灵动之美。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含了对女性形象的赞美。

"游人去后枫林夜",转而描绘夜晚的景象,游人散去,只剩下枫林与月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月满空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旷感,月光洒满寂静的山林,更显孤独与深远。

最后的"可奈何"表达了词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感叹,流露出淡淡的孤寂情绪,也暗示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细腻情感的特点。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四)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彷佛吹箫月夜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五)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枒个样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六)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七)

巨石亭亭缺齧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