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漫兴三首(其三)

笔床茶灶自徘徊,百级云梯志已灰。

泄柳闭门非傲物,恐教俗客足音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乡村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笔床茶灶自徘徊”,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的生活场景,他独自一人,或坐于笔床旁,或围坐在茶灶边,悠然自得,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或是享受着片刻的宁静。这里的“徘徊”二字,既表现了隐士行动的自由自在,也暗示了他在精神上的游离与深思。

接着,“百级云梯志已灰”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他不再追求那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云梯”,而是将志向转化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放弃,更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越。

“泄柳闭门非傲物”则进一步解释了前句的含义。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如同泄柳般低调地关闭门户,拒绝与外界的纷扰接触,表明了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并非是对事物的傲慢,而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坚守与保护。

最后,“恐教俗客足音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可能打破这份宁静的担忧。他害怕那些世俗之人的造访会打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对纯净生活的珍惜与守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纯净的渴望。它不仅是一幅乡村生活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反思。

收录诗词(17)

秦燮(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暮春寄畅园作

为爱园林迥出尘,回廊曲蹬往来频。

饯春有约花迎我,与物无猜鸟近人。

游屐渐稀惩世态,名山静对见天真。

披襟宛转桥边坐,俯看游鳞戏水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

陟山不陟昆仑巅,胸襟眼界仍拘牵。

观水不观沧海外,管窥莫测乾坤大。

生长湖边数十秋,眼前胜境未穷搜。

春来忽发登临兴,振策龙峰最上头。

老去犹夸健腰脚,努力抠衣扳峻崿。

岩岫参差千仞高,石门谽谺五丁凿。

吟肩高耸立崔嵬,万顷湖光一镜开。

七十二峰供指顾,帆樯络绎凫飞来。

怒涛浴日蛟龙舞,雾髻烟鬟忽吞吐。

我生此境得未曾,不禁惊呼拍双股。

倏然云气迷长空,雷声隐隐起谾豅。

生怕狂风故作恶,挟我飞向汪洋中。

寺中老僧特超俗,有徒侍侧清如鹄。

殷勤挽我到云房,山花红润藤萝绿。

僧挥麈尾说行踪,五岳四渎罗心胸。

自怜衰朽抛游杖,卓锡三年住九龙。

闻言不觉掀髯笑,选胜探奇皆入妙。

名缰束缚空守株,悔不相随一凭眺。

我当更持三月粮,直渡东海窥扶桑。

蓬壶方杖恣登览,俯视尘世徒茫茫。

形式: 古风

劝蚕

同为浙中人,应识浙中事。

嘉湖有布更缫丝,桑叶油油遍墟里。

五月新丝蚕事成,办公先自官租始。

更有余赀日用饶,女嫁男婚取诸此。

桐江西来习俗移,土瘠民贫人懈驰。

我是父母斯民责,循行敢惮临郊鄙。

既怪耕氓只待天,还嗟女手忘生理。

夏挥团扇冬携炉,辜负天公付十指。

东隅旧有桑园名,微行芜没空山里。

我遣平头赴彼都,购得桑秧五千纪。

分播民间着意栽,森森弱植倾桃李。

利赖犹需三五年,经营成局今朝起。

预求并剪萝繁枝,下饼担泥勤省视。

籧筐曲薄制坚完,早请蚕师蓄蚕子。

何须作过觅蝇头,急切归家谋娣姒。

细检当年旧志书,纺绩生涯似祖妣。

轧轧机声浃比闾,衣丰食足兴百礼。

我虽旦晚赋归田,神游叹羡常风美。

形式: 古风

劝农

四民纷攘攘,农乃国家干。

祈谷先祈年,岁岁劳宵旰。

谁司民牧者,敢惮为民先。

方春时始和,布谷声声唤。

青旗届东郊,秧马中田遍。

募夫载酒肉,遥遥向陇畔。

挥手招之来,官民喜相见。

沾涂勿尔嫌,安心尝一脔。

尔民良苦辛,还愁勤惰半。

越阡复度陌,祗为勤者劝。

惰夫方偃仰,胡从饮而啖。

须尔前致词,时哉慎毋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