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比苏子在未得志前后的不同境遇,反映了世态炎凉与人性的复杂。诗中以苏子为例,描绘了他从默默无闻到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再到最终身首异处的悲惨命运。通过这一过程,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善变的深刻洞察。
首句“苏子昔未遇,发箧夜读书”,描绘了苏子在未得志时,夜晚独自苦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勤奋与坚韧。接着,“徒工揣摩术,讵有仁义图”两句,讽刺了那些只会投机取巧、缺乏仁义道德的人,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品德而非手段。
“游说一见行,咄尔乘高车”描述了苏子因一次机缘巧合而受到重用,地位迅速提升,乘坐高车出行的场景,体现了社会对成功者的追捧。然而,“仗节返乡井,翕嚇惊庸愚”则揭示了他回归故里后,乡亲们的反应从惊讶到敬畏,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盲目崇拜。
“父母拥帚迎,亲戚伛偻趋”生动地描绘了苏子回到家乡时,父母和亲戚们恭敬迎接的场面,展现了社会上对成功者的尊敬与膜拜。然而,“富贵徒自矜,竟尔身首殊”两句转折,指出尽管苏子一度风光无限,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结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权力虚幻的感慨。
最后,“七尺既莫保,寸舌终何如”以问句形式收尾,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言语力量有限的思考,引人深思。整首诗通过对苏子命运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冷暖人心,以及对权力与道德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