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夜蚊告教一何奇,妙语都捐是与非。
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
惜哉顽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
费尽谆谆无领略,更烦明月到窗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蚊香旁的静谧图景,诗人以蚊香为喻,表达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传达之难。"夜蚊告教一何奇"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神秘而又微妙的情境,蚊香似乎在进行着某种隐喻性的教育,而这教育本身就充满了奇思妙想。
接着的"妙语都捐是与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教育或知识传达的重要性,它关乎真伪之辨,是非曲直。诗人用蚊香在耳边细语来比喻这种微妙而又深邃的沟通方式。
"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则是对这过程的一种形象描绘,蚊香似乎在进行一场精美的演奏,它的声音直接传递到脸庞之上,触动了人心深处的思考。
然而,这种沟通和知识的传达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惜哉顽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表露出了诗人的遗憾,那些顽固不化之人,他们的心灵如同石头般坚硬,对于蚊香所传递的智慧和真理难以产生共鸣。
尽管如此,诗人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持续地进行着知识的传达。"费尽谆谆无领略"中,“谆谆”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耐心而细致的态度,即便是面对那些难以觉悟之人。
最后一句"更烦明月到窗扉"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似乎即使在夜深人静时刻,诗人也愿意让那清晰如同蚊香智慧的月光照进自己的心房,以此来慰藉自己对于知识传播之路的坚持与努力。
不详
膏露奚为降,传闻不偶然。
两晨呈瑞处,万叶绕炉前。
尝审如饴味,谁操动物权。
天权非远近,不可向人宣。
云海湖山有主人,宝莲峰顶露精神。
有时领客登高去,亲手挑窗对景新。
万里苍茫融妙意,三杯虚白浴天真。
出门更有慇勤在,为奏松风又绝伦。
妙绝虚明万里光,融融静静渺茫茫。
其间变化无踪迹,却有方圆与短长。
仰首看空閒顾盻,聚头窃语足商量。
竹稍忽作潇然韵,正是云门第一章。
山野书生百不知,同官元有诞辰诗。
怪他衙报来何晚,笑我词源发处迟。
坐想鼎来门下士,争雄尽吐腹中奇。
如何独有关西后,只解揄扬抚恤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