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谁能五月更披裘,尺布都从市上求。
懊恼前官国司马,木棉试种不曾收。
这首诗描绘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与物产特色。通过“谁能五月更披裘”,诗人以反问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新疆地区五月仍需穿着厚重衣物的寒冷气候特点,引出下文对当地物产的描述。
“尺布都从市上求”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物资的稀缺与交换的必要性,反映了新疆地区在特定时期可能面临的物资短缺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懊恼前官国司马,木棉试种不曾收”则将笔触转向对地方官员的讽刺与批评。通过“懊恼”一词,诗人表达了对前任官员未能成功引进并种植木棉这一经济作物的遗憾与不满,暗示了地方治理中对于农业发展与经济作物推广的不足之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状态,还蕴含了对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一丝批判与期待,是纪昀对新疆社会风貌独特而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不详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榆槐处处绿参天,行尽青山未到边。
只有垂杨太娇稚,纤腰长似小婵娟。
梭梭滩上望亭亭,铁干铜柯一片青。
至竟难将松柏友,无根多半似浮萍。
罂粟花团六寸围,雪泥渍出胜浇肥。
阶除开遍无人惜,小吏时时插帽归。
姹紫嫣红廿四畦,香魂仿佛认虞兮。
刘郎倘是修花谱,芍药丛中定误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