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

涧底轻雷喷玉泉,石桥僧度是何年。

灵峰斗隔人间世,真境潜分洞里天。

施食曾闻龙就掌,谈空应有虎当筵。

道猷雪涕非无谓,谁见湔肠挂木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山涧深处雷声如玉泉喷涌,那石桥上的僧人又是哪一年走过?
灵峰高耸仿佛与人间相隔,真实的仙境隐藏在洞穴之中宛如天界。
听说过去曾有龙接受僧人的布施,谈论佛法时仿佛有老虎在座聆听。
修行者的道路并非没有深意,但又有谁能看见他在艰难中洗净内心,像挂在树梢的肠衣般坚韧不拔。

注释

涧底:山涧底部。
轻雷:轻微的雷声。
喷玉泉:形容泉水如玉液喷出。
石桥:石头建造的桥。
僧度:僧人走过。
灵峰:神圣而高峻的山峰。
人间世:人间世界。
真境:真实的、超凡的境界。
洞里天:洞穴中的天界。
施食:布施食物给动物。
龙就掌:龙接受僧人布施的情景。
谈空:谈论佛教的空性。
虎当筵:比喻有猛兽静听佛法。
道猷:修行之道或佛法。
雪涕:擦拭眼泪,表示情感的洗涤。
湔肠:清洗肠胃,比喻净化心灵。
木颠:树梢,这里比喻极高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山水之美,融合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颇具想象力。首句“涧底轻雷喷玉泉”以轻雷配上清澈的玉泉,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既有声音的震撼又有水质的纯净。紧接着,“石桥僧度是何年”则引入了时间的概念,让人不禁对那座古老石桥和过往岁月产生遐想。

第三句“灵峰斗隔人间世,真境潜分洞里天”通过灵峰如同天上的星宿一般,将人间与仙界隔绝,营造出一股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以此表达对道法修炼、追求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下片“施食曾闻龙就掌,谈空应有虎当筵”中的“施食”指的是供养神灵或鬼魂,而“龙就掌”、“虎当筵”则是对仙境中奇特现象的描绘,这里的“龙”和“虎”很可能是仙兽的象征,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最后两句“道猷雪涕非无谓,谁见湔肠挂木颠”则透露出诗人对修道过程中不为世俗所动摇、坚持初心的决心。“道猷”意味着修行者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道法,而“雪涕非无谓”强调了这种行为的非凡意义。同时,“谁见湔肠挂木颠”则是对隐居山林之人或物的描写,通过树上的冰柱(湔肠)和挂在树枝上的水珠(木颠),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界中细微之美的观察与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远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5)

太史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幽石

痕疑神所凿,不与众岩俱。

镇地形何直,参天势自孤。

鹤栖乔木稳,猿揽古藤粗。

欲得丹青手,和云画作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桐柏崇道观

神仙隐居尚深渺,径迂不欲与世通。

必求峭拔出林杪,俯视左右环群峰。

飞泉不测源所自,瀑注一落千丈虹。

步跻石磴旋盘折,翠荫蒙密多长松。

唐闻马练师,晋传葛仙翁。

丹灰已死不复炽,独有翰墨留遗踪。

定知华表立归鹤,谁见灵湫藏蛰龙。

白云子,信亦稀,藐视声利如尘泥。

仕途捷径非我乐,不死之乡终欲归。

玉霄峰前烟扑扑,金庭宫外云霏霏。

哀猿啸断月不古,桃杏得春还满枝。

风驭寥寥何处在,孤坟棺殓只空衣。

形式: 古风

回憩翠蛟亭

引领篮舆上翠微,众山回首觉平低。

栖真洞口云初合,大涤峰头日未西。

新笋暗抽穿木叶,古藤虬结跨沙堤。

蛟亭雨后泉声急,万鼓喧豗拥涧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韵穆父见戏

当年同望赭袍光,万事争先落彩铓。

一别已经陵谷变,再来方觉路岐长。

黄金久压腰间重,白笔才容柱下藏。

唯愿山林息枹鼓,免教鸱隼嚇鸳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