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鬘.前题

青松翠竹原无相。溪声山色光明藏。似有六朝僧。

山中唤不应。一花留半偈。纸上何言说。

待得石能言。三生舌好扪。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禅宗思想,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青松翠竹、溪声山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青松翠竹原无相”,开篇即以青松和翠竹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永恒,暗示这些自然之物虽无言语,却蕴含着深邃的意义。“溪声山色光明藏”,进一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景色比喻为隐藏的智慧与光芒,强调自然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与启示。

“似有六朝僧。山中唤不应。”这里借六朝僧人隐居山林的故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与世隔绝的禅修生活,需要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喧嚣的超脱。

“一花留半偈。纸上何言说。”这一句通过一花一偈,象征着佛法的微妙与深奥,即使是最简单的现象,也能揭示出深刻的道理。同时,纸上的文字也代表了知识与智慧的传递,但真正的理解往往超越了语言本身。

“待得石能言。三生舌好扪。”最后两句则以石头能言和三生舌的比喻,表达了对时间与轮回的思考,以及对语言与沟通的深刻洞察。石头能言意味着时间的见证,而三生舌则暗示了生命的多面性和语言的局限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禅宗哲理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174)

叶恭绰(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前题

水流花谢。客路相逢乍。谁信夭桃浑不嫁。

赚取朝朝夜夜。前身我定知鱼。临流好赋郊居。

莫问天涯萍絮,一般漂泊怜渠。

形式:

蝶恋花.前题

觉后河山原不住。弹指声中,幻向毫端聚。

阅尽人间缣与素。旧欢新怨知何据。

片石三生谁与诉。枯木寒岩,好景浑如故。

烟水通津桃叶渡。请君觅取还乡路。

形式:

清平乐.寿林子有六十

幔亭开宴。上寿方经半。倦眼浮云千万变。

且祝此身长健。金荃囊括缥缃。名山宛委尊藏。

共祝词仙捕捞,鸳湖青浦相望。

形式:

渡江云.得公渚海上寄词,依韵和之

大江流日夜,佳人空谷,千里寄愁心。

颓波空极目,一发中原,蔽日白云深。

迷空蜃气,尽迸入、瀛客悽吟。

荡横流、稽天巨浸,嗷雁不成音。幽寻。

危峰费屐,古刹留衣,感归期无准。

凭梦想、松风解带,萝月开襟。

星辰昨夜虚延伫,隔银河、遥睇商参。

琴韵杳、移情海水愔愔。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