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脉脉常多病,睢睢竟寡谐。
鸴鸠知分量,稿木任形骸。
虫语喧清夜,藤花媚小斋。
逃虚何足叹,心迹幸无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宿于游塘时内心的感慨与自我反思。首联“脉脉常多病,睢睢竟寡谐”以“脉脉”形容诗人内心的情感深沉而难以言表,同时暗示着身体的多病;“睢睢”则可能暗指事物的不和谐或难以调和的状态,整体表达了诗人面对疾病与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挣扎。
颔联“鸴鸠知分量,稿木任形骸”运用对比手法,鸴鸠象征着知足与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而“稿木”则比喻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的生命状态。这一联通过小鸟与枯木的对比,表达了对知足与顺应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有所反思。
颈联“虫语喧清夜,藤花媚小斋”转而描写夜晚的宁静与小斋的温馨。虫鸣声在清夜中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藤花点缀的小斋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尾联“逃虚何足叹,心迹幸无乖”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思考。他似乎在说,逃避空虚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行为的一致性,即“心迹无乖”,内心与行动保持一致,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与自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反思。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经时不到此,花落遍庭芜。
开馆犹如客,凭轩忽丧吾。
蝶飞看栩栩,鸟唤听乌乌。
便欲题丘壑,于今总姓愚。
枕书觉已倦,挺剑忽相求。
惊起游仙梦,虚疑贾客舟。
赍粮十日少,载橐一身浮。
澹汨堪为笑,将何谢尔偷。
久不窥园圃,多应遍落花。
生涯只本草,岁月又新茶。
婚嫁身多债,诗书眼尚遮。
病来都忘却,恰似老僧伽。
愁多番夜短,村郭又鸡鸣。
更听邻舟语,行看海日生。
新秋河汉影,竟夕桔槔声。
谁能讼风伯,一使甘霖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