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紫气东来日在南,南溟咫尺望天涵。
七年为政方逾一,四海同风不待三。
卜世何人休鼎问,考时非我孰今担。
自收国烬归成旅,岂向身馀较履簪。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在甲午年元日所作的抒怀之作。诗中以“紫气东来”开篇,寓意着吉祥和希望的到来。接着描绘了南溟之景,象征着广阔的视野与深邃的思考。通过“七年为政方逾一”,表达了对政治治理的深刻反思与总结。接下来的“四海同风不待三”,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文化同源的向往与期待。
“卜世何人休鼎问,考时非我孰今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责任的深思与担当,以及对于未来世界的忧虑与期盼。最后,“自收国烬归成旅,岂向身馀较履簪。”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也蕴含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憧憬,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不详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诗书吾道未全孤,忠孝人间岂半涂。
得失经心凭塞马,是非合眼付庄蝴。
干戈历乱惟躬省,简册销磨倩口诛。
纵使今豪逾古哲,一时千载讵堪诬。
楼台无地且逍遥,车马何曾访寂寥。
所愧千愚亡一得,休言八座有三貂。
他年就第布巾角,此日逢人免扇腰。
眼外青山犹可借,意中绿墅倍相招。
肘后车前尚可砭,今人古事谅宜兼。
山中每讯陶弘景,天下仍思范仲淹。
时晦宁教时贼笑,子袍莫为子仇嫌。
千年热血终难了,此际孤怀日自添。
门外诸山一水浮,篱边千竹数家幽。
敲针作钓看童稚,画纸为棋忆伴俦。
每逐花光依别圃,閒随草色到前洲。
请君暂拭天涯恨,犹许春风出献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