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醉眠亭》由宋代诗人李常所作,通过对比陶渊明与世俗之人的醉态,探讨了醉与醒、身醉与心醒的深刻哲理。
首句“陶公醉眠野中石”描绘了陶渊明在自然中的醉眠情景,隐喻其心灵的自由与超脱。接着“君醉辄眠舍后亭”则将视角转向了诗人自己或他人,他们在特定地点醉眠,暗示了不同环境对人内心状态的影响。
“人知醉眠尽以酒,不知身醉心常醒”两句,揭示了醉与醒的本质区别。酒可以使人身体暂时失去控制,但真正的醉并非外物所致,而是内心的迷失与放纵。而“身醉心常醒”则强调了精神的清醒与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众人清晨未尝饮,已若醉梦心冥冥”通过对比众人与陶渊明,指出许多人即使在清醒时也如同醉梦,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洞察。而“淫名嗜利到穷老,有耳亦不闻雷霆”则进一步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名利的人,他们即使听到警告之声,也无法真正觉醒。
“醉石虽顽委山侧,苔昏日剥谁与扃”将醉眠亭比作一块被遗忘的石头,虽然外表看似荒废,但其内在价值却无人知晓。这象征着那些被忽视或误解的智慧与美好。
“牧童樵叟亦能指,卒以陶令垂千龄”通过牧童和樵夫的指认,表明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如同星辰般永恒。最后,“危檐弱栋倚荒渚,海雾江雨穿疏棂”描绘了醉眠亭的环境,虽处险境,但依然坚韧不拔,象征着坚持理想的精神。
“勿谓幽亭易摧折,勉事伟节同明星”则是对醉眠亭的赞颂,鼓励人们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坚守高尚的节操,如同明星照亮夜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醉眠场景的描绘,以及对陶渊明思想的赞美,表达了对个人精神独立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心灵的觉醒与高尚品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