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船二咏(其一)篷

尺箦编黄芦,节密数须只。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

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

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

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

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

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

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

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船上篷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它在航行中的重要性。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篷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诗中提到“尺箦编黄芦”,描述了篷的制作材料——黄芦,以及编制过程。接着,“节密数须只”强调了篷的结构紧密,体现了匠人的精细技艺。然后,“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说明了篷可以根据船只的需求调整大小和松紧,适应不同的航行条件。

进一步地,诗中通过“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形象地描绘了篷如何稳固地固定在船上,如同渔网的纲绳一般,确保船只在航行时的稳定。接着,“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对比了不同地区船只的配置,展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则揭示了船员为了装载更多货物,会将篷高高挂起,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进。接下来,“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生动地描绘了篷在顺流或逆流时的作用,仿佛为船只增添了翅膀,使航行更加顺畅。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描绘了船只在远处驶来时的情景,篷如同乌云般遮蔽了视线。“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则表现了篷在风雨中的表现,能够抵御风雨,保护船员和货物不受损害。

最后,“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表达了篷在航行中的灵活性,无论是在短途还是长途旅行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描绘了日落时分,船只停靠岸边,篷被整齐地堆放在一起的画面。“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总结了水作为自然之物的便利性,而篷作为辅助工具,更是极大地增强了船只的航行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船上篷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智慧与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456)

王恽(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字:仲谋
  • 号:秋涧
  • 籍贯: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
  • 生卒年:yùn)(1227—1304年7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江船二咏(其二)橹

江船一钜鱼,橹柁乃尾鬣。

当其渊水深,棹弱不救乏。

故令施航后,前与棹力合。

济川具有五,此物乃其甲。

一声天际来,欸乃中流发。

或浮大河东,并岸行若狎。

终朝卧舷间,兰桨但空插。

缅怀剡木皇,智创万古法。

形式: 古风

食鲈鱼

鲈鱼昔人贵,我行次吴江。

秋风时已过,满意莼鲈香。

初非为口腹,物异可阙尝。

口哆颊重出,鳞纤雪争光。

背华点玳斑,或圆或斜方。

一脊无乱骨,食免刺鲠防。

肉腻胜海蓟,味佳掩河鲂。

灯前不放箸,愈啖味愈长。

张翰为尔逝,我今赴官忙。

出处要义在,不须论行藏。

倚装足朝睡,且快所欲偿。

梦惊听吴歌,海日方苍凉。

形式: 古风

东征诗

东藩擅良隅,地旷物满盈。

漫川计畜兽,荡海驱群䲔。

盛极理必衰,彼狡何所惩。

养虺得返噬,其能遁天刑。

远接强弩末,近訹乳臭婴。

一朝投袂起,毡裘拥矛矜。

天意盖有在,聚而剿其萌。

荓蜂有螫毒,大驾须徂征。

寅年夏五月,海甸观其兵。

凭轼望两际,其势非不勍。

横空云作阵,裹抱如长城。

嚣纷任使前,万矢飞欃枪。

我师静而俟,衔枚听鼙声。

夜半机石发,万火随雷轰。

少须短兵接,天地为震惊。

前徒即倒戈,溃败如山崩。

臣牢最忾敌,奋击不留行。

卯乌嗢都间,天日为昼冥。

僵尸四十里,流血原野腥。

长驱抵牙帐,巢穴已自倾。

彼狡不自缚,鼠窜逃馀生。

太傅方穷追,适与叛卒迎。

选锋不信宿,逆颈縻长缨。

死弃木脔河,其妻同一泓。

彼狡何所惜,重念先王贞。

择彼顺祝者,其归顺吾氓。

万落胁罔治,无畏来尔宁。

王师固无敌,况复多算并。

君王自神武,岂惟庙社灵。

三年哂东山,殪戎营柳清。

都人望翠华,洗兵雨何零。

长歌入汉关,喜气郁两京。

小臣太史属,颂德职所承。

虽非平淮雅,动荡耳目精。

赫赫桓拨烈,仰之如日星。

泚笔为纪述,发越吾皇英。

召穆美常武,且莫誇雷霆。

形式: 古风

觅风字歙砚诗赠侍其府尹

砚本发墨具,不尔安用他。

碧紫晕鸲眼,黝黑深宫鸦。

彼端类高人,风姿固云佳。

远韵不少吝,清谈浩无涯。

但于当机时,未免思棼拿。

若或砥砺用,茫然手空叉。

硬则墨为褪,软则磨泥沙。

惟歙士之杰,体性何交加。

罗纹与刷丝,一寸皆可嘉。

回视端溪公,有名实则差。

新安山水窟,泽大生龙蛇。

举世被其利,何有蛭与蛙。

山高溪水清,其芒例如碬。

尝闻右军砚,风字琢手奢。

是名为水箕,朵颐骇唅呀。

松煤烬无馀,惟恐中书丫。

池宽水瀰漫,挹彼如尊洼。

陂陀浸半海,挥洒生云霞。

平生未尝有,梦寐江之涯。

君今去为邦,过此空成嗟。

包公尹端州,归不一砚拿。

彘肝类安邑,一笑春生华。

书生乞索态,殆是心贪邪。

祢衡溺所爱,竟糁渔阳挝。

今冬与来春,会有泛斗槎。

雄雯或雌缦,分送张华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