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釜

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

煎磨知物性,丰大转民贫。

康食心知愧,哀嚣听颇亲。

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感叹邻居妇人艰难地刮锅煮食,因为连续多日柴火潮湿。
长时间的煎熬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丰年反而使百姓更加贫困。
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心中充满惭愧,听到喧闹声也觉得亲近。
白天的雨打湿了稻花,让读书人心中充满忧虑。

注释

刮釜:艰难地刮锅。
嗟:感叹。
邻母:邻居妇人。
经旬:连续多日。
湿薪:潮湿的柴火。
煎磨:生活的艰辛。
物性:事物的本质。
丰大:丰年。
转民贫:使百姓贫困。
康食:丰富的食物。
心知愧:心中感到惭愧。
哀嚣:喧闹声。
听颇亲:听起来更亲近。
稻花:稻田里的花。
伤昼雨:被白天的雨打湿。
愁杀:令人发愁。
看书人:读书人。

鉴赏

这首诗名为《刮釜》,是宋代诗人周南所作。诗中通过描述邻里之间的生活艰辛,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刮釜嗟邻母"描绘了家中贫困,连煮饭的釜都得刮净以求食材,感叹邻居老妇人的艰难;"经旬值湿薪"则进一步强调燃料的缺乏,长时间找不到干燥的柴火。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煎磨知物性"一句,寓言般地指出在艰难环境中,人们更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然而"丰大转民贫"又揭示出丰收反而加剧了贫困的现象,这种反常现象揭示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康食心知愧",诗人反思富足者对于贫困者的愧疚之情,但"哀嚣听颇亲"又暗示了这种同情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困境。

最后两句"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以景结情,稻花因雨水而凋零,读书人也为之忧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读书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愁。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社会批判意味。

收录诗词(134)

周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史君喜雨(其一)

通宵奠玉乞移灾,阊阖天门午夜开。

屏翳不随风伯住,雷车争逐阿香来。

送神曲奏争加额,喜雨诗成巧夺胎。

闻说阪田犹未插,更须精意斡天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史君喜雨(其二)

蚕筐无叶不成眠,眯眼黄沙障麦天。

谁遣炉烟生湿雾,立翻江水沃桑田。

雹飞邻壤同时事,春入民襦赖吏贤。

欲把丰年占覆斗,寸心应向碧霄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奉问座主丘侍郎(其一)

早岁虚仁鉴,频年阔素书。

斯文谁后死,甲子正安居。

公馆初阳动,江沙海气淤。

近传肝液少,岁晚更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奉问座主丘侍郎(其二)

故老凄其甚,嗟余尚庶几。

勋庸迟琬琰,顾盼有晶威。

伯氏供为子,诸生记摄衣。

凄凉葑菲恨,图得诲言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