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匡云上人募佛像疏偈

人言即心即佛,菩提无树前因。

本来色身是幻,何须身外传身。

儒有丁兰刻木,总是如见精神。

学佛因心求法,舍身何处寻真。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与对比,以及对“心”、“佛”、“身”等概念的深刻理解。

首先,“人言即心即佛,菩提无树前因”,开篇即提出“心”与“佛”的关系,认为人心即是佛性,菩提树象征觉悟之源,但真正的觉悟并非依赖于外在事物,而是内在心性的觉醒。这里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自我觉悟的重要性。

接着,“本来色身是幻,何须身外传身”,进一步阐述了对“身”的看法。认为人的身体不过是虚幻的存在,不应过分执着于肉体,而应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和解脱。这体现了佛教中“空”与“无常”的观念,以及对物质世界相对性的认识。

然后,“儒有丁兰刻木,总是如见精神”,将儒家的孝道观念与佛教的“心”相联系,通过丁兰刻木的故事,说明即使在物质世界中,也能通过内心的敬仰和精神的寄托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尊重。这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情感与精神追求的相通之处。

最后,“学佛因心求法,舍身何处寻真”,总结了学习佛法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探索和实践,而非外在形式或物质的追求。真正的真理和解脱,只能在内心深处找到。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行和内在觉悟的重要性,是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与儒家的思想,探讨了“心”、“佛”、“身”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哲学理念,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550)

林熙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丘文学捧恩诏到潮投诗见赠次韵奉答

道出罗浮使者车,南园声价近何如。

雕龙夙负阳春调,彩凤朝衔只尺书。

九五天中新日月,八千里外旧湔除。

归舟诗句奚囊满,□得江山焕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紫薇花玉田方伯

太平天启正当阳,应有鸾书到二黄。

莫道山林无以赠,紫薇花送紫薇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亲郊恭纪三十首(其一)礼部请郊

春官尺疏请亲郊,尧舜垂俞重泰交。

万国欣闻传盛典,楚臣先敕采包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肴]韵

亲郊恭纪三十首(其二)修坛

南北分郊自肃皇,苍穹特祀为乘阳。

百年制作今重饰,青碧辉煌烈祖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