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红尘白发不相投,来就僧房借板头。
大士法中龙象贵,老翁心外水云浮。
长芦江静千山月,枯木岩寒一叶秋。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名为《访雪峰真歇禅师》。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高僧的尊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红尘白发不相投,来就僧房借板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于佛法的渴望。在这里,“红尘”指的是人间的繁华与混乱,而“白发”则是岁月流逝的象征。诗人觉得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选择来到僧房中寻求一片清净之地。
"大士法中龙象贵,老翁心外水云浮。" 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和个人内心的超脱。大士指的是修行高深的大德禅师,他们在佛法中的造诣犹如龙象一般尊贵。而“老翁”则是诗人自称,表明自己已经年迈,但内心却如同水面上的云朵,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
"长芦江静千山月,枯木岩寒一叶秋。"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长芦江”和“千山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广阔的氛围,而“枯木岩寒”则透露出一丝秋意的萧瑟感。这些自然景物在这里不仅是背景,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写照。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场离别后的偶然重逢,以及这种重逢时的情感交流。在这里,“牧童横笛倒骑牛”这一生动的画面,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房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追求,以及个人心灵深处的宁静与超脱。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重来□□又成空,旧榜今无卧綵虹。
故国平嗟□瓦砾,新亭犹见湿青红。
雁随山远情无□,□与天穷势自通。
尽道鲈鱼寒不食,□□祗合在江东。
他年同上楚江楼,花绕春城小谢州。
翻手雨云人事改,跳丸日月岁光流。
霜空暮落能鸣雁,秋水风移不系舟。
偶筑一丘邻胜隐,杖筇冲雨亦来游。
八尺茅茨老竹林,细偿南北故园心。
一溪止水清涵月,三日行云薄酿霖。
归计欲成犹恨晚,醉愁无赖正伤今。
唤回柏子香中梦,屋角秋声乱翠阴。
投老身名信陆沉,欲将白发寄摇岑。
赋诗未敢施彭泽,抱瓮真堪友汉阴。
江面飞桥誇壮丽,山腰卧石閟幽深。
公才清绝参奇观,慰我长年去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