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淮水边的仙翁,他倚靠于岁月的寒意之中,在亭子周围悠闲地种植了碧绿的竹子。诗人通过“绕亭閒种碧琅玕”这一句,生动展现了仙翁对竹子的喜爱与精心培育。接着,“林泉莫恨归时晚,风月偏宜静处看”,表达了即使归隐林泉,时间稍晚也不足为憾,反而在静谧之处更能欣赏到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为爱萧森从叶密,欲令蕃衍放根蟠”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茂盛与生长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希望其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阶庭已见清阴合,更长龙孙百十竿”则展示了竹子已经长成一片浓荫,庭院中已有上百根新生的竹笋,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旺盛的生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翁种植竹子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成长与繁衍的赞美。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独特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