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

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

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

蹄踪未乾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

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

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长城的墙洞边,散落着众多马的遗骨。
自古以来这地方没有泉水井,全靠秦朝修筑长城的士兵。
出征的人牵马饮水满心忧愁不愿离开,长城仿佛成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寄托。
马蹄印还未干涸人已走远,后续的马匹到来把泥土踏得污浊不堪。
战士们以弓为枕躺着等待水源涌现,却见不到前方阵地上阴山的影踪。
战马累到蹄子脱落头也无力抬起,勇猛的战士战死沙场谁又能封他们为侯。

注释

长城窟:长城墙上的洞穴。
马骨:死去马的遗骸。
井泉: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水源。
秦家筑城卒:秦朝时期修筑长城的士兵。
征人:出征的士兵。
望乡堆:引申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蹄踪:马蹄印。
泥污尽:被污泥完全覆盖。
枕弓睡著:以弓作为枕头躺下休息。
阴山: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这里代指前线或敌方阵地。
马头:此处形容马极度疲惫,头低垂。
封侯:古代对有功将领的封赏,这里指得到应有的荣誉。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战争后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生与死、繁华与毁灭的强烈对比。首句"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直观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破坏,长城原本是防御之用,却变成了战场,马骨成为了战争的遗留。

诗人通过"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这两句,强调了战争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劳动人民的怀念。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也是无数劳动者生命的见证。

接下来的"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则透露出战争中人的哀伤和思乡之情。在这片曾经繁华的地带,现在只剩下了对远方家园的无尽向往。"蹄踪未乾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表达了战争的连绵不断,以及它所带来的环境破坏。

最后两句"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则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悟。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尚未干涸的马蹄印迹与已逝去的人命,以及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和无谓死亡,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悲哀。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又富有画面感,情感深沉,通过对长城这一文化符号的运用,抒发了对历史、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杂歌谣辞.鸡鸣曲

鸡初鸣,明星照东屋。鸡再鸣,红霞生海腹。

百官待漏双阙前,圣人亦挂山龙服。

宝钗命妇灯下起,环佩玲珑晓光里。

直内初烧玉案香,司更尚滴铜壶水。

金吾卫里直郎妻,到明不睡听晨鸡。

天头日月相送迎,夜栖旦鸣人不迷。

形式: 乐府曲辞

和钱舍人水植诗

盆里盛野泉,晚鲜幽更好。

初活草根浮,重生荷叶小。

多时水马出,尽日蜻蜓绕。

朝早独来看,冷星沈碧晓。

形式: 古风

和裴相公道中赠别张相公

云间双凤鸣,一去一归城。

鞍马朝天色,封章恋阙情。

日临宫树高,烟盖沙草平。

会当戎事息,联影绕池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垄头水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