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形式: 古风

翻译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
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
尔:指精卫。
终古:永远。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窠:鸟巢。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精卫》,以精卫填海的神话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公的愤慨和坚韧不屈的精神。诗中通过精卫的形象,寓言式地批评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揭示出世间存在着诸多不公正,而精卫却独自承受苦难,"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执着与毅力。

接下来,诗人借精卫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决心:"我愿平东海,身沈心不改",他希望能消除世间的不平,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他也明白现实的艰难,"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表明他对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念,即使大海无法填平,他的决心也不会消减。

最后,诗人以"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作结,寓意尽管精卫面临孤独,但众多的鸟儿各有其生活,暗示了在追求公正的道路上,虽然个体力量微小,但仍需坚持,因为正义终将有所成就。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顾炎武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个人理想。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同安道中见红叶,时冬深矣,有怀今度

望望苍山登复登,梅村桕坞一层层。

如春天气忘归客,忽乱乡心到孝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乙酉除夕

青萤灯火不成欢,薄醉微吟强自宽。

何意有家还卒岁?久知无地可垂竿。

壮心真共残更尽,泪眼重将旧历看。

同学少年休问讯,野人今已掷儒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访邹满字溪上

言寻居士家,薄暮清溪道。

荒原鸟独飞,寒木云相抱。

入室闻疏钟,开门见秋潦。

落叶坐来多,清风时一扫。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送一灵师之辽阳兼柬剩公

无物可为寄,持书泪满襟。

一生千古恨,万里十年心。

及见悲何语,重逢乐岂任?

别来空老去,法乳负深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