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初次游览方岩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联“图志旧尝看纪载,杖藜今得遍经行”中,“图志”指的是地图或记载,这里指作者曾经通过地图或文献了解过方岩山的概况。“杖藜”则是手持藜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亲自登山的情景。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从书本知识到实地探访的心路历程。
颔联“渔翁化石几年钓,仙客有田何世耕”运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渔翁化石”出自《庄子》,比喻时间久远,第二个“仙客有田”则暗示了方岩山可能隐藏着古代隐士或神仙的痕迹。这两句通过渔翁和仙客的故事,展现了方岩山的历史悠久和神秘色彩。
颈联“千尺枯崖蜕龙骨,一帘飞瀑撼雷声”描绘了方岩山的壮丽景色。千尺枯崖,暗示山势险峻;蜕龙骨,可能象征着古老的传说或自然奇观;一帘飞瀑,则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其声音如同雷鸣,震撼人心。
尾联“相传逸少曾来此,惜不镌岩记姓名”提到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逸少)可能曾到访过方岩山,但遗憾的是没有在岩石上留下名字或记录。这既是对王羲之可能到访的想象,也是对未能留下历史痕迹的惋惜,同时表达了对方岩山独特魅力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知探索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