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怀三首(其三)

鸿皞既已还,羲皇岂终逝。

景运开皇明,圣神代相继。

皋夔拜冕旒,伊周拥丹陛。

顾我何如人,草茅亦遭际。

平生学问心,舒写焉敢蔽。

岂无经世谟,亦有安边计。

董贾一片心,踊跃不自制。

作书献九重,宁为形迹滞。

君臣岂偶然,天地相交济。

谁云畏简篇,要之终无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苏仲所作的《写怀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承、君臣关系以及个人抱负的深刻思考。

首句“鸿皞既已还,羲皇岂终逝”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鸿皞和远古帝王羲皇为引子,寓意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承。接着,“景运开皇明,圣神代相继”描绘了历史上的盛世景象,强调了圣明君主的交替与国家的繁荣发展。

“皋夔拜冕旒,伊周拥丹陛”引用了古代贤臣辅佐明君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合作与和谐。而“顾我何如人,草茅亦遭际”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谦逊认知,即使身处草野,也因机缘巧合得以参与其中。

接下来,“平生学问心,舒写焉敢蔽”表明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表达的真诚态度,不敢有所隐瞒。而后,“岂无经世谟,亦有安边计”表达了诗人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稳定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计划。

“董贾一片心,踊跃不自制”借用了董仲舒和贾谊两位古代名臣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实现理想抱负的热切渴望和决心。最后,“作书献九重,宁为形迹滞”说明诗人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呈递给最高统治者,即使面临形式上的限制也不退缩。

“君臣岂偶然,天地相交济”强调了君臣关系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天地间自然法则的体现。“谁云畏简篇,要之终无愧”则表明诗人认为尽管在表达和实践理想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守原则,最终不会有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政治、个人抱负以及道德责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358)

苏仲(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种菊

种菊望菊生,种早得菊早。

前来日已迟,种之聊草草。

但令供老兴,讵敢望菊好。

栽培尽我心,连月未放倒。

西风起寒吹,百卉半枯槁。

柯条换旧根,花叶如新造。

霜晨冷香飘,对酒开怀抱。

时节虽已过,晚景犹相保。

寄语隐逸翁,腊色犹未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感兴

萤火能自照,不过乘幽阴。

鹪鹩共翱翔,不过守榆林。

操舟泛溪曲,岂知沧海深。

蹑足登邱陵,其如泰山岑。

初逢辽东豕,大笑长歌吟。

及闻井底蛙,乃识么么心。

茫茫天宇阔,何者非胸襟。

偶然集丝粟,未足誇蹄涔。

桔槔逢大旱,能如沛甘霖。

章亥步九垓,不□尺与寻。

列仙赏珠树,岂但桃花浔。

周公与仲尼,耿耿千载钦。

仲尼不自圣,周公不自任。

后世大树翁,仰止飞丹忱。

寄语怀古人,有酒长自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示儿

磨杵可作针,初闻未之信。

凿山能至海,或者费言论。

一朝反复思,重思有遗恨。

今观磨杵者,成功在分寸。

不日可成针,针成美人问。

世有凿山人,移高就深浚。

深者泉流海,海通舟可运。

美人爱弄针,焉知起磨钝。

舟子乘活流,那闻山石峻。

问之何为然,心坚工可尽。

心坚无难为,志立无坚阵。

心可夺天工,志可消鬼衅。

自从坚我心,百度皆巽顺。

宇宙在我手,万化咸我孕。

涂人可为禹,匹夫可为舜。

分付磨凿人,世事无坚韧。

形式: 古风

通仓灾后遇雨不辍

三日不出门,连绵雨伊阻。

起望东南隅,黑云障天宇。

沟水波潾潾,平地作洲渚。

长空迷远峰,高邱没岛屿。

石涧奔流泉,漎淙响砧杵。

午夜颓土墙,折屋非一所。

惊骇扰里闾,缤纷走商旅。

农事半不收,浥烂菽与黍。

贫家屡辍食,富者无多贮。

但闻老幼啼,壮夫亦惨沮。

嗟我与国计,所忧在仓庾。

收纳正及时,连阴费区处。

前日天降灾,烬馀未迟举。

官卒挂网罗,是非望照炬。

赫然天使来,大事欲就绪。

督官拾钱粮,举事辄遇雨。

我心不遑宁,焦劳其奈汝。

人事有可推,天意每如许。

谁能会天意,或者天不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