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十读通鉴有诗和韵赠之

胸蟠万卷富,莫受半点尘。

治道杂朱紫,圣涂缠荆榛。

谁将十七史,一笔能具陈。

论说兼轲雄,纪载由周秦。

首明礼与分,世变损益因。

裕陵锡序尊,惟恐书易沦。

后学今如何,识治宜蔚彬。

区区李唐臣,魏陆犹言仁。

南北固分合,夷夏宁屈伸。

往哉涑水翁,元祐第一人。

帝谓胜荀悦,我生岂不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韩淲所作的《赵十读通鉴有诗和韵赠之》。韩淲以“胸蟠万卷富,莫受半点尘”开篇,表达了对赵十饱读诗书、学问深厚的赞美。接着,“治道杂朱紫,圣涂缠荆榛”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治理国家之道的复杂性,以及圣贤之路的艰难险阻。

“谁将十七史,一笔能具陈”则表达了对赵十能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钦佩。接下来,“论说兼轲雄,纪载由周秦”两句,提到赵十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度,还熟悉从周秦到当代的历史记载。通过“首明礼与分,世变损益因”,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赵十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及他能够洞察社会变革背后的原因。

“裕陵锡序尊,惟恐书易沦”表明赵十对历史文献的重视,担心它们被遗忘或流失。“后学今如何,识治宜蔚彬”则表达了对后辈学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赵十一样,深刻理解并传承治国之道。

最后,“区区李唐臣,魏陆犹言仁”、“南北固分合,夷夏宁屈伸”、“往哉涑水翁,元祐第一人”、“帝谓胜荀悦,我生岂不辰”等句子,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进一步赞扬了赵十的学识和品德,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赵十的赞美,展现了对历史、学问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后辈学者的殷切期望。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呈周南仲推官并呈滕计度贤良

老身泛吴淞,但觉灵岩高。

东风吹桃花,水流亦滔滔。

岂不可扬舲,岂不可受篙。

閒情未舒适,世虑非煎熬。

奇哉又虎丘,眄焉首重搔。

所愧尘埃人,周游鲜此遭。

景胜当领会,识浅泛郁陶。

只有歌永言,聊以相作劳。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赠潘德久舍人

閒常喜哦诗,逢君了无句。

岂不有所思,盖噤莫敢吐。

朅来吴山头,汩没时日度。

悠悠众交情,往往半亲故。

积阴盛暑寒,栖迟一筦库。

君侯谪仙人,邂逅辱雅顾。

杯行阅新编,指点尽韶濩。

不谓正始馀,得此诸老趣。

慇勤复招唤,倾倒所藏聚。

法书多海岳,挂壁遍毫素。

中间出娉婷,清声彩云驻。

倒指不数人,百年几相遇。

昨朝高轩过,隘巷亦惊謼。

瓷瓯茗叶煎,石鼎柏子炷。

幽窗坐谈久,不觉晚横雾。

感君厚意长,因之写欣慕。

工夫未平夷,漫以怀抱赋。

转庵法眼正,逢场到朝路。

终当入林密,共结茅屋住。

安心参活法,一涤尘土污。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赠孙尉

人生贵相亲,风味入杯酒。

不在识面早,啸歌而握手。

乐哉唱酬富,且复知取友。

茫茫江湖道,屈指谁耐久。

吾行古赞州,溪山照窗牖。

是中得雅士,意气何深厚。

便合置青琐,谁云尚墨绶。

隐吏有子真,相望千载后。

冻雨古道长,微茫湿枯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赠赵景伯

蜀道一琴鹤,高斋二百年。

中原之文物,谏疏庆历传。

政涂竟以归,虚白更安禅。

呜呼清风长,不与时俗迁。

每行大夫墟,踌躇倍依然。

或逢其耳孙,此意庶可宣。

敢论家世旧,岂但姻戚联。

只今我衰微,青衫空裹缠。

忧家复忧国,和战何其偏。

世臣匪乔木,休戚实共焉。

君从郑庄来,邂逅惊四筵。

到我南溪上,访我南涧边。

饮我一两杯,和我三四篇。

扶摇手中笔,湛如朱丝弦。

公侯必复始,爱直尔青毡。

要知先贤后,瓜瓞自绵绵。

子产晋叔向,信矣仇池仙。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