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知是儒家子,为僧始几春。
持经非有愿,离母只缘贫。
驿路看残雪,乡音识故人。
长安见殷浩,应为泣沾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家子弟出家为僧的故事。首联“知是儒家子,为僧始几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转变,从儒家子弟到成为僧侣,时间跨度之短,暗示了其出家的迅速与决绝。颔联“持经非有愿,离母只缘贫”揭示了出家的原因并非出于对佛教教义的深思熟虑,而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母亲,寻求新的生存之路。颈联“驿路看残雪,乡音识故人”通过旅途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在离家远行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尾联“长安见殷浩,应为泣沾巾”以典故殷浩的泪水,象征主人公在长安见到熟悉面孔时的感慨与情感的释放,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主人公从世俗到出家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亲情、友情和过往生活的深深眷恋。
不详
见说长白外,云山东去深。
一方虽隔海,五字有同心。
江浦晚收稻,石田秋种参。
未谙风土记,空读《竹枝吟》。
年长寡嗜好,身贱得优游。
徂夏方绵渺,奄忽又及秋。
候虫始当阶,昏星亦复流。
种豆在南野,秫稻盈西畴。
雨旸赖天时,勤劳喜岁收。
得为太平民,乐兹农圃俦。
黾勉二三子,章句时见投。
空言非所取,古道阻且修。
努力保冲襟,庶以名理求?
匡居非碌碌,元亮何其忧。
栖迟野墅负聊珂,昨夜轻寒淩曙河。
蔬圃杂花秋色满,豆棚深叶雨声多。
高堂且喜年如许,四海休夸志若何?
为念征人早晚至,前书已报渡滹沱。
为官几载贫,因病忆江莼。
在县常无事,还家祗有身。
随行一舟月,出送满城人。
去后野棠树,年年花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