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诗(其二)

小草在砌,颜色常好。岂无严霜,先彼长栲。

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子不在山,真节安庸。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小草生长在台阶边,颜色总是那么鲜亮。
难道没有严冬寒霜,先打击那高大的栲树?

注释

小草:形容生长在台阶旁的草。
砌:台阶。
颜色常好:颜色总是鲜艳。
岂无:难道没有。
严霜:寒冷的霜冻。
长栲:高大的栲树。
寄言:告诉。
青松:青翠的松树。
斧斤:砍伐的工具。
自:自己。
从:由。
子:你。
不在山:不留在山中。
真节:真正的节操。
安庸:怎能平庸。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许琮所作的《感秋诗(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许琮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品格高尚之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首句“小草在砌,颜色常好”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小草图景,小草长于石砌之上,即便环境不佳,但仍旧保持着青翠欲滴的颜色,这里象征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人格特质。

接着“岂无严霜,先彼长栲”表达了即使遭遇严寒霜冻,小草依然顽强生存,它比那早已枯萎的老树(长栲)还要坚持得更久。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品格高尚者的赞美,他们在逆境中仍旧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尊严。

“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则是许琮通过小草与青松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不屈不挠之士的情感寄托。青松常象征着坚贞不屈,小草虽弱,但也能在严峻条件下生存,这里暗示着即使是柔弱如小草,也有着斧斤(砍伐)的自我选择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最后两句“子不在山,真节安庸”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品格高尚、坚守真理而不在世俗之山的朋友或师长的怀念。尽管他们不在身边,但其真挚的节操和精神态度依旧给予诗人安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坚韧、纯粹、不屈不挠之士的赞美与怀念,以及对他们高尚品格的认同和向往。

收录诗词(15)

许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秋诗(其一)

风动蘋起,云光在水。荇藻有心,清我眸子。

白露在衣,秋心易微。冠兮佩兮,君子当饥。

形式: 四言诗

有官千里再分竹,无地平畦堪种瓜。

形式: 押[麻]韵

赠英公大师

业就携筇别五湖,御帘香暖几曾趋。

精搜象外吟情逸,玄达禅中惠性殊。

江坞秋思霜橘美,云房高寄海峰孤。

白莲共结他年约,还放疏慵入社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一条碧水练铺地,万叠好山屏倚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