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以深沉的哀悼之情,颂扬了曾鲁公的德行与功绩。开篇“南公工说谶,故老笔通灵”两句,运用典故,赞美曾鲁公如南公般能精准预言,其智慧与洞察力犹如老者之笔,通达灵性。接着“本自符千运,宜然享百龄”,指出曾鲁公的命运与千年的天命相契合,理应长寿百岁,彰显其非凡的福泽与命运。
“嵩高雄作镇,河润溢为荥”描绘了曾鲁公对国家的稳固与繁荣所起的关键作用,嵩山高耸,黄河滋润,象征着他的贡献如同山岳般稳固,如同江河般滋养万物。最后,“考卜佳城处,无须石椁铭”,表达了对曾鲁公葬地的选择无需繁琐的石椁铭文,因为他的功绩与品德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无需外在的物质标记来证明其伟大。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寓意,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展现了对曾鲁公卓越成就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高尚人格的深刻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