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采菊望山图用陶潜诗韵兼效其体

徵君赋归来,五斗犹厌喧。

采菊传佳句,寄傲岂性偏。

香光结神契,援笔写望山。

望山思其人,如与相往还。

此意足千秋,余亦复何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以董其昌的《采菊望山图》为灵感,采用了陶渊明的诗歌韵律和风格。全诗通过对采菊、望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徵君赋归来,五斗犹厌喧”,描绘了归隐者放弃官场喧嚣,选择宁静生活的情景。五斗米在古代象征微薄的俸禄,这里借指官场的束缚与压力,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采菊传佳句,寄傲岂性偏”中,“采菊”源自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寄傲”则暗示了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心已远离世俗的羁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香光结神契,援笔写望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心灵与自然产生共鸣,借助笔墨将这份情感倾泻而出。这里的“香光”可能指的是菊花的香气与光影,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相融合。

“望山思其人,如与相往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隐士生活的向往,仿佛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最后,“此意足千秋,余亦复何言”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意思是这种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足以流传千古,作为诗人自己也无需再多言,因为行动与作品已经表达了所有的心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冉题寄畅园

雨馀山滴翠,春暮卉争芳。

搴薜盘云径,披松渡石梁。

鸣湍空尘意,列岫澹烟光。

更许传佳话,遮留诗债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咏惠泉

石甃淙云乳,何从问来脉。

摩挲几千载,涤荡含光泽。

澄澈不受尘,岂杂溪毛碧。

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冉题听松庵书张宗苍补图上

又溯梁溪问惠泉,春光到比客舟先。

竹炉小试仍松下,龙井携来正雨前。

此日真成四美具,当年慢说八禅诠。

补图直继诸贤躅,便道同堂岂不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闻京师得雨志喜

江南恒苦春雨多,冀北恒苦春雨少。

苦少常年我惯经,苦多今来始略晓。

江南冀北皆赤子,目击耳闻究殊道。

麦将欲秀菜绽花,春雨正佳未致潦。

苦多即目已纾怀,苦少驰望燕云表。

置邮喜复接佳音,一犁普遍今春早。

顷刻兼消两地愁,况复溟濛烟景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