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赵景贤在辛酉年十月有感而作,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深沉的忧虑和责任感。首句“自亲矢石又经秋”描绘了诗人亲身经历战火洗礼,时间漫长如同度过一个秋天,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多垒空增四国忧”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多事、内外忧患的深深忧虑。
“病骨支离仍乘障”写诗人身体衰弱但仍坚守岗位,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坚韧的决心。“豪情慷慨独登楼”进一步刻画了他独自登高远望,胸怀天下,慷慨激昂的形象。诗人思考着如何将一腔热血用于报效国家,关注万民的生存与福祉,“一腔热血从何洒,万姓生机尚可谋”。
最后两句“桑梓安危桑上计,迨天阴雨要绸缪”以家国为重,寓意着在风雨飘摇之际,必须提前做好筹划,确保家乡和百姓的安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