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汤斌赠给李映碧先生的第二首诗,表达了对李氏传承儒家经典的敬意和对其学问的赞美。首联“鲁国遗经火,口传赖伏生”追溯了儒家经典由鲁国流传下来的历程,强调伏生的重要角色。接着,“九十秦博士,典谟赖以明”赞扬李映碧先生如同秦博士般,使儒家典章得以阐明。
“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运用比喻,将文献比作照亮世间的灵光,斗杓指示着正道,形象地描绘出李氏学问的光明与指引作用。“著述藏名岳,大义何峥嵘”进一步赞美他的学术著作深沉且意义重大,犹如名山所承载的厚重。
“虎观待鸿儒,丹诏下江城”暗指朝廷对李映碧的重视,如虎观(东汉皇家图书馆)接纳学者,丹诏(皇帝的红色诏书)下达江城,象征其地位显赫。然而,诗人以“老年难走趋,岂敢抗弓旌”表达自己年迈难以亲往,不敢接受如此尊荣。
最后两句“抽书授使者,卷轴满巨籯。白云封岩谷,时闻鸾凤声”描绘了李映碧先生传授学问的情景,书籍如山,其学问之高深如同白云缭绕的岩谷,时而传来宛如鸾凤般的鸣叫,象征其学识的崇高和清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典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李映碧先生的学问成就和对儒家经典的贡献,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前辈学者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