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毕孝子宁古塔负祖父骨归里的感人故事。开篇以“混同江畔沙草黄,阴云昼翳天无光”渲染出一种沉郁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艰辛与悲凉。接着,“羁囚廿载老为鬼,往往夜哭思家乡”两句,通过毕孝子长期被囚禁的遭遇,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
“虬山孝子痛父戍,赍志穷荒愿身赴”展现了毕孝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惜赴往遥远荒凉之地的坚定决心。而“蕙兰憔悴悲春晖,早向秋风委霜露”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孝子内心的痛苦与哀伤,如同凋零的花朵,面对无情的秋风和霜露。
“铁岭辽河五十秋,旅魂漠漠伤淹留”进一步强调了毕孝子在异乡的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孤独与痛苦。然而,命运似乎在最后关头给予了他一线希望,“鸡竿明诏下鳌禁,忽许枯骼还山丘”,一封明诏让他得以将祖父的遗骨带回故乡安葬。
诗中穿插了毕孝子遗孤的急切之情,“帝阙奔号请归葬”,以及西曹求檄的延误,“西曹求檄颁故迟,踯躅京华家破丧”。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凸显了孝子及其家人在实现愿望过程中的艰难与执着。
“万里穷多事远征,饕风密雪逾长城”描述了归乡之路的险恶与艰辛,毕孝子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将祖父遗骨归葬的愿望。“呵冰须发晓每冻,闻角区脱宵常惊”更是生动地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不易。
最后,“幽泉负骨旋乡里,马鬣齐封堂斧似。两世精诚事竟成,不愧一门双孝子”总结了整个故事,既是对毕孝子及其家族高尚品德的赞美,也是对他们不懈努力最终达成目标的肯定。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