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此地潜龙寺,何基即帝台。
细花庭树荫,清气殿门开。
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
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清幽的佛寺景象,开篇即点出“此地潜龙寺”与“何基即帝台”,通过对比强调了寺庙所在之地的非凡。接着,“细花庭树荫,清气殿门开”生动地描绘出了寺院内外的宁静美丽,细腻的花朵和参天的大树共同营造出一片浓荫,而寺庙的殿门也因清新的空气而敞开。
“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表明诗人与寺中的僧侣多有交往,在短暂的休憩中再次到访。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寻求和寄托。
最后,“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则透露出诗人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感悟与喜悦。在这片空灵之地,他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不再需要外界的牵绊和打扰,这份恍惚之间的自得其乐,正是佛法中追求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景色的描写,以及与僧侣交往中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不详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古迹是何王,平身入石房。
远村通后径,一郡隔前冈。
昼静唯禅客,春来有女郎。
独醒回不得,无事可焚香。
偶背雕笼与我违,四方端伫竟忘归。
谁家白日云间见,何处沧洲雨里飞。
曾啄稻粱残粒在,旧翘泥潦半踪稀。
凭人转觉多相误,尽道皤然作令威。
华表翘风未可期,变丁投卫两堪疑。
应缘失路防人损,空有归心最我知。
但见空笼抛夕月,若何无树宿荒陂。
不然直道高空外,白水青山属腊师。
晋国风流阻洳川,家家弦管路岐边。
曾为郡职随分竹,亦作歌词乞采莲。
北榭远峰闲即望,西湖残景醉常眠。
墙花此日休回避,不是当时恶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