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纠访陈道士

寻幽过桥去,松径入琳宫。

竹摆风檐绿,榴残雨院红。

黏碑多古籀,插架独参同。

道士掀髯笑,诗联石鼎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我寻找幽静,走过小桥,进入松木小径,来到一座华丽的道观。
翠竹在风中摇曳,拂过屋檐,雨后石榴花显得更加鲜艳。
墙上贴满古老的篆书碑文,书架上只有参悟道义的典籍。
道士笑着掀起胡须,称赞诗作与石鼎上的对联工艺精湛。

注释

寻幽:寻找幽静的地方。
过桥:走过小桥。
松径:松木小径。
琳宫:华丽的道观。
竹摆:翠竹摇曳。
风檐:屋檐。
榴残:雨后的石榴花。
雨院:雨后的庭院。
黏碑:贴满墙壁的碑文。
古籀:古老的篆书。
插架:书架上。
参同:参悟道义的书籍。
道士:修道之人。
掀髯:笑时露出胡须。
诗联:对联。
石鼎:石制的鼎。
工:精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汝燧寻幽探胜,走过小桥,步入松木铺成的小径,来到了一座宁静的道观——琳宫。沿途可见翠竹在风中摇曳,拂过屋檐,显得生机盎然;而雨后榴花虽已凋零,但仍残留着一抹鲜艳的红色,给清冷的庭院增添了几分暖意。

诗人漫步其中,注意到墙壁上的碑文多为古老的篆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架上则排列着典籍,显示出道观的学术氛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遇见的陈道士笑容可掬,对诗人的即兴诗作颇为赞赏,认为其与石鼎烹茶的雅趣相得益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人物互动,展现了诗人与道家文化的亲近与对话,以及对古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88)

赵汝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多景楼

北固危登最上层,身浮霄汉手扪星。

江连淮海东南胜,山出金焦左右青。

天水精神清雁骨,风烟图画入秋屏。

萧萧古意凭栏久,目尽斜阳没远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孙王渡

霁后泥途行尚艰,今年大率是晴悭。

春当浓处寒犹在,寒肯消时春渐还。

木杪红沉半轮日,波心碧浸两边山。

渡头不住人来往,共羡白鸥云水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安仁道中

半月离乡井,家音杳不闻。

路危多半缺,桥朽忽中分。

秋尽风搜叶,日沉岩宿云。

荒村店虽陋,店主颇殷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庄居

三四间茅屋,回环水石清。

鸡催残漏尽,月截半窗明。

好句枕边得,浮名身外轻。

起来供日课,先绕药畦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