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次秋日登山访古之行的细腻感受与景致。诗人以“趁梯云蹑屩,负日乘篮”开篇,生动地展现了登山的过程,仿佛乘云而上,背日而行,充满了探险的意味。接着,“寻到招提,引入清凉境”,点明了目的地为寺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凉的氛围。
“松风十里,吹绿山眉”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比作女子,松风吹拂如同为她梳理眉毛,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接下来,“壁间翠光浮动,流影石梁西”,进一步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幽静与灵动,翠绿的光影在石梁上流动,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雨后跳珠,潺潺拂水,湿了僧衣”则通过雨后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雨珠跳跃,溪水潺潺,僧人的衣衫被湿润,这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与和谐。
“忘机。澹无语,任鼎沸茶声,鬓矐烟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即使周围茶香四溢,烟雾缭绕,也未能打破这份宁静,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心境。
“更上三层阁,送萧萧残响,梅叶横飞”则描述了诗人继续攀登至更高处的情景,萧瑟的风声与飘落的梅花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最后,“远空数行新雁,寒色荡斜晖”以雁群南飞、夕阳斜照的景象收尾,不仅渲染了季节的变换,也寓意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登山访古之旅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