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题养晦斋》是明代诗人王汝玉的作品,通过对比良玉、明珠的隐匿与才人的自我牺牲,表达了对坚守内心志向和追求道德完善的态度的赞赏。
首句“良玉蕴贞石,明珠藏重泉”运用比喻手法,将“良玉”比作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贞石”象征其坚定不变的品格;“明珠”比喻才华横溢之士,“重泉”暗指深藏不露的状态。这两句描绘了这些杰出人物虽才华出众却选择隐匿,不轻易显露自己的形象。
接着,“未登卞隋场,至宝何由宣”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人才的隐匿状态,即使他们拥有珍贵的才能,但因为没有机会展示,其价值难以被世人所知。这反映了社会中往往存在对真正才德之士的忽视和埋没现象。
“美人抱才器,中岁甘自捐”中的“美人”借指才女或才华出众之人,表达她们在中年时甘愿放弃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佩。
“法曹才小试,不与物推迁”则指出即使在官场上有所尝试,也并未随波逐流,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原则。
“簿书日纠纷,此心每悠然”描述了在繁忙的工作中,诗人的心境依然保持平静和超脱,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名利的态度。
“金门慕方朔,山阴忆梅仙”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两位隐士方朔和梅仙,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内心自由和自然生活态度的向往。
“由来贞隐者,岂必栖云烟”强调了真正的隐士并不一定需要远离尘世,住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纯净和自由的状态。
最后,“愿子终所守,兼以道自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过上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和对坚守内心志向的倡导,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道德完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