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六十八)

如来悯诸子,平等无高下。

诸子自愚痴,所以难教化。

直心是道场,子心转奸诈。

遣子净三业,转爱论俗话。

遣子内脩真,向外转寻假。

遣子学无相,捻他有相把。

无诤最第一,论义成相骂。

形式: 偈颂

翻译

如来怜悯众生,对待大家一视同仁,没有高低之分。
众生因为自身的愚昧无知,所以难以教导和引导。
保持真诚的心就是修行的场所,但若人心变得狡诈,偏离了正道。
父母期望孩子清除内心的贪嗔痴,而非沉迷于世俗的纷争。
父母希望孩子内在修炼真理,而不是在外追求虚幻的东西。
教育孩子理解无常和空性,不要执着于有形的事物。
无争是最高的境界,但在辩论中常常演变成互相指责。

注释

如来:佛教中的佛陀。
悯:怜悯。
诸子:众生。
愚痴:无知、愚蠢。
教化:教导、引导。
直心:真诚之心。
奸诈:狡诈。
净三业:清除心中的贪嗔痴。
俗话:世俗言论。
内脩真:内在修炼真理。
向外:向外寻求。
学无相:学习无常和空性。
有相把:执着有形的事物。
无诤:无争。
论义:辩论。
相骂:互相指责。

鉴赏

此诗偈出自唐代和尚庞蕴之手,体现了佛家对待众生的宽广心怀与教化的艰难。"如来悯诸子,平等无高下"表明佛陀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无贵贱之分。然而"诸子自愚痴,所以难教化"则揭示了众生的愚昧与转变心态的困难。

"直心是道场,子心转奸诈"指出了修行佛法应持真诚的心态,而非世间儿女情长之心。"遣子净三业,转爱论俗话"则是在教导众生清净身口意三业,同时要转变对世间琐碎言谈的执著。

"遣子内脩真,向外转寻假"劝诫修行者在内心中求真理,而不应向外追求虚幻之物。"遣子学无相,捻他有相把"强调了学习佛法应领会万法皆空的真谛,不应执着于有相之见。

最后"无诤最第一,论义成相骂"表达了在佛法修持中,能够不起争论、执著是最为上乘,反之则容易陷入是非与责难之中。整首诗偈通过深刻的教导,引领众生走向觉醒之路。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六十九)

佛遣灭生灭,生灭长相随。

不学大人相,却作小孙儿。

持心更觅佛,岂不是愚痴。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诗偈(其七十)

十方同一等,此是真如寺。

里有无量寿,本来无名字。

凡夫不入理,心缘世上事。

乞钱买瓦木,盖他虚空地。

却被六贼驱,背却真如智。

终日受艰辛,妄想图名利。

如此学道人,累劫终不至。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诗偈(其七十一)

无事被他骂,佯佯耳不闻。

舌亦不须动,心亦不须瞋。

关津无障碍,即是出缠人。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七十二)

真如本无相,所得是凡流。

昔时为父子,长大出外游。

今日相遇见,父少子白头。

形式: 偈颂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