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巷中的石龛,内藏千年壮士之骨,精魂犹在,凛然不屈。石上镌刻的题额虽已部分磨损,却依然透露出历史的痕迹。诗人通过追忆古代刺客的故事,表达了对壮志与牺牲精神的敬仰。龙门刺客传中夜深雨急的场景,以及毛发森动、心惊胆战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刺客们决绝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诗中提到“一死壮夫何代无”,强调了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英勇之士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惜献身。特别提到了佳话流传于吴地,即伍子胥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忠诚与复仇的主题。然而,诗人的笔触并未止于此,而是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出在一些地方,道德沦丧,暴力横行,甚至出现了“白屋几家邻狗屠,红墙三尺集妖巫”的景象,与古代的刺客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感慨道,“泰伯家风顿非旧,骨肉相夷谁执手”,表达了对传统美德衰落的忧虑,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互助关系的呼唤。同时,诗人也借“至今翻并让王祠,孤堆亭亭永不朽”之句,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英雄事迹永垂不朽的期待。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古代刺客的英勇与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思了社会道德的现状,并呼吁人们回归传统美德,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