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寄卫太常二首(其二)》。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祖先业绩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所留下的痕迹进行了感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某种期待和信念。
“祖世多生契,门墙半面人。”这里的“祖世”指的是前辈子孙,“生契”则意味着有血缘关系或是同一家族的人,而“门墙半面人”则形象地表达了家谱中的众多人物,只是部分人的面孔被记住。
“若为资巨岳,不敢望洪钧。”这两句诗意在比喻,若是能够像巨大的山岳一样坚固,那么也不敢奢望能达到像洪水那样的广大和深远。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力量与期望的谦逊态度。
“千载今如此,诸公迹易陈。”“千载”指的是长久的岁月,“今如此”则表明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似。而“诸公迹易陈”则意味着过去人们留下的轨迹很容易被后人所理解和记住。
“江河须到海,松柏不胜春。”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象,江河最终都要流向大海,而松柏虽然坚韧,但也无法与生机勃勃的春天相比。这里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接受生命无常的哲学。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对于自然规律的认可。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