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诗人与友人在山水间畅饮赏月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首句“山水平分未是贫”,以山水之美开篇,暗示即使身处自然之中,也感到富足而非贫穷。接着,“野亭终日可娱宾”则点明了在野外亭中与宾客共度时光的乐趣。
“举杯试问中秋月,拂麈遥空下界尘”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拟作可以被举杯询问的对象,拂去人间的尘埃,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下来,“岂谓乘槎归海岛,即看听履上星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仿佛能乘坐木筏到达遥远的海岛,又似能听到仙人的脚步声,踏上星辰,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解脱。
最后,“重斯再入桃源浒,纵遇澳郎不问津”则借用了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再次进入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即便遇到澳郎(可能指某种阻碍),也不会放弃追寻。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