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中对席大光所藏谢安石画像的题咏。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谢安石形象的欣赏与思考。
首句“小儿破贼书能置”,以“小儿”比喻谢安石年轻时的英姿,通过“破贼书”这一典故,展现了谢安石少年时期的军事才能和智谋。接着,“此貌恐非山泽癯”一句,赞美谢安石不仅有勇有谋,更有超凡脱俗的气质,非同寻常。
“东山登临犹可状,新亭谈笑若为摹”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谢安石的风采。东山,指谢安隐居之地;新亭,则是其后来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所。这两句通过“登临”、“谈笑”等动作,展现了谢安石在不同场合中的从容与智慧。
“虽疑太傅平生在,不比司空少恨无”则表达了对谢安石的敬仰之情。太傅,指谢安的父亲谢裒;司空,指谢安的弟弟谢尚。诗人认为,虽然谢安石的风范与他的家族成员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最后,“只写君真便相似,向来宁见管夷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谢安石真实形象的追求与向往。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认为,如果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谢安石的真实面貌,那么其形象就足以媲美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管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谢安石形象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